□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郭聪慧 武 东
入了秋,天黑得越来越早。10月11日晚7时30分,沧县汪家铺乡高庄子村地里一片漆黑,唯独村北的沧高生态采摘园里亮着灯。采摘园负责人王利平吃完晚饭去大棚里转了一圈后,支好设备开始了直播。
“亲人们好,王二姐又上线啦。有人听到小虫子的叫声了吗?俺关掉音乐,大家仔细听听。其实,农村生活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样不堪,来大自然中接接地气,多惬意!俺带大家看看棚里的红心火龙果最近长得水灵不,是不是看得要流口水了?”王利平把直播架从院里搬进了大棚,随着镜头的移动,屏幕上小爱心闪个不停。
有人经常给王利平提建议:“白天直播多好?”王利平笑着说:“白天俺忙着招呼游客,哪挤得出时间来。晚上人们有空,俺也不忙了,播一会儿能为园子涨点儿人气,俺直播间粉丝已经有9000多人。如今,俺家采摘园火出‘圈’了。”
沧高生态采摘园距离沧州市区十几公里,位置有点儿偏僻。总共十三四亩地的面积,每天采摘额却达三四千元,何来的人气?王利平开门见山地介绍说:“俺这儿虽然不大,却花样多。除了线上直播‘涨粉儿’,这儿的火龙果有红心的、巧克力味的,还有黄皮白心的,总共四五个品种。游客来了,除了摘火龙果、刨红薯,还能品尝农家饭,吃好玩好了,走的时候再拎上几袋俺自己做的火龙果干,这一趟绝对不虚此行。”
走进火龙果大棚,一个个火龙果像红灯笼一样,挂在仙人掌状的蔓条上,让人垂涎欲滴。记者迫不及待地摘下一个,剥开皮咬一口,果肉软软糯糯。旁边,一个男孩捧着一个红心火龙果正吃得带劲,他一边吃,小手一边抹着,一会儿就变成了小花脸。
“大家别光看果子个头,果皮越红熟得越好。”“不用使劲,用手拿着果子轻轻往上一抬,就摘下来了,千万注意别扎着。”王利平在大棚里一边走一边招呼着。
浓眉大眼,长发飘飘,到园子采摘的游客,见到王利平,时常都会好奇地问:“你是采摘园老板?”王利平笑答:“没错,看着不像吗?”头些年,王利平真没种过地。干饭店,跑保险,在外企上班,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王利平却一向不认头种地,她总觉得要趁年轻在外头闯出一番天地。
转变却在偶然间。2017年的一天,王利平的老公在网上看到北方能种火龙果的新闻,一时觉得新鲜想尝试种些给孩子吃。他们把家里的鸡棚改造成暖棚,又从外地淘换了一部分苗搞试验。定期上有机肥、叶面肥,多余的枝条要修剪掉,书上写的技术要领简明扼要,实际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仅“定期”二字必须精准到哪个时间段,二人就摸索了好长时间。终于盼到一个个小果实“面色”红润,“体型”圆滚,王利平挑了个熟得好的果子尝了口,“一口咬下去,汁液四溢,回味香甜。”那味道,王利平至今都忘不了。
甜甜的火龙果俘获了王利平夫妇的味蕾,也激发了她们的创业热情。“亲戚朋友每次回老家,总是打听附近有啥好玩的,何不搞个采摘园,为人们打造个好玩的地方?”夫妇二人一拍即合,他们新建了一个暖棚,又把周边空地里种上红薯、白菜,养了些柴鸡、大鹅,游客来了除了采摘火龙果,还能体验田间劳动、品尝农家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采摘园的宗旨是让游客吃好玩好。”王利平道出了朴素的想法。
最近,王利平经常在村里集上看到许多村民卖自家种的苹果、梨,她萌发了新想法,把自家采摘园和附近果园连成一条线,通过搞采摘带动村民一块儿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