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第03版:03

6000年前的农具——鹿角器

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有一件文物,形似“枯木”,很多人驻足观看,却不明所以。看到说明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件麋鹿角。可不禁又有新的疑问:古代的麋鹿角陈列在科普展厅不是更恰如其分吗?为什么会摆放在这里?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先看与其同一展柜的另一件文物——彩陶片。虽是残片,但描绘的墨彩纹饰清晰可见,带有鲜明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特征。麋鹿角与彩陶片同是在三各庄遗址被发现并采集的。

三各庄遗址是一处沧州古代先民聚居遗迹,位于任丘市七间房乡三各庄村西50米,现已属雄安新区管辖,西侧不远便是美丽的“华北明珠”——白洋淀,自古自然资源十分优渥。三各庄遗址是1990年任丘退休文物干部黄秋华在文物调查时发现的。当时,地表暴露大量陶片、兽骨等,采集到的标本有彩陶、红陶、骨器、石器等,内涵丰富。典型器物如彩陶钵、盆等,多饰黑彩,以仰韶文化中期后岗类型为主,推断距今约有6000年历史。

这件鹿角在当时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件鹿角有一长一短两个叉,长的一端已折断损失,而短的一端为我们提供了解开谜题的“钥匙”,那是被人工加工打磨过的痕迹。

在人类文明中,鹿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生灵。它们美丽温驯,奔跑迅捷,早在远古时代,鹿就与人们的生存繁衍密不可分。人们捕猎以鹿肉为食,鹿皮可以缝制衣服蔽体保暖。而鹿角作为雄鹿独特的标志,也带给古代先民深刻印象。雄壮、硕大的鹿角给人有力、强盛的感觉,鹿角的周期性脱落生长,又赋予了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因此,我国古代瑞兽龙、麒麟等形象,都有鹿角的影子。

古代先民不仅将鹿角作为图腾和装饰,也磨制成各种工具使用。沧州博物馆陈列的这件鹿角器从保存状况、长短样式以及打磨加工痕迹推断,应是一件原始农具。当时的人们农业生产还很原始,采取的多是播撒——收获的形式,谈不上精耕细作。人们就因地制宜地将鹿角的一端打磨尖锐,用于点种和松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比树枝、木质工具结实耐用,这类似于今天的鹤嘴锄。

鹿角器虽长相平平,却记录着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为研究沧州早期先民聚落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王 玮

2021-10-1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8097.html 1 6000年前的农具——鹿角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