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的重阳节,国民党退役将领连行健找到青县书法家姚惠敏慕名求得墨宝,此后,两人因书法结缘。后来,姚惠敏拜著名书法家、文职将军李铎为师。在与两位将军的学习交流中,受惠终生。
重阳节当天,青县书法家姚惠敏在朋友圈的一条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能成为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的入室弟子,缘在重阳节,缘在国共两将军。”这是怎么回事?昨天,姚惠敏为记者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翰墨情缘。
重阳佳节 巧遇将军
事情,要从2003年的重阳节说起。
那一天,时年81岁高龄的连行健,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姚惠敏的书屋——静德斋。
连行健是黄埔军校第17期学员、国民党退役将军、中华黄埔协会会长、国民党退役将军访华团团长。他曾在澳门举办台湾老将军“反独促统”誓师大会暨两岸三地合作研讨会,发表了坚决反对台湾独立、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将军宣言》。
姚惠敏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当得知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客人来访时,不免有些不知所措。待见到这位精神矍铄、爽朗乐观的老人,又不禁生出敬佩之情。
“老将军特别避讳‘老’字。开始我想给连将军题写‘精神不老’,被将军否决了,我提议说写‘老骥伏枥’,谁知连将军摇手说,不要‘老’字!并嘱我题写‘发扬黄埔精神,实现统一大业’。我现场挥毫,为将军写下这几个大字。”
姚惠敏一边题写,连行健一边不断赞好,并说:“你这个字体我没见过,很好!我一定精裱并悬挂在黄埔协会办公室。”两个人还互换了名片。连行健说:“我的名片是不随便给人的。”叙谈中,得知连老也擅长书法后,姚惠敏诚恳相邀,连行健欣然题写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和“静德斋”几个字,郑重地钤盖了带有英文的印章相赠。
“从将军的书法中,可以看出将军名字的由来和深厚的书法功底。”姚惠敏说,这次和老将军相见,还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竟然所见略同,大有情投缘契之感。第二天临行前,连将军派人邀请他共进早餐。
书法之路 自小痴迷
姚惠敏说,自己家几代为农,家境也并不富裕,但从小就和父亲学写字、和母亲学画画。
1963年青县闹水灾,姚惠敏避灾住到了舅父娄殿起家,自此开始跟随舅父学习书法。“舅父是个了不起的人,曾与清末书法名家潘龄皋交往密切,并拜其为师,学习书法。舅父偏爱我,经常跟我讲为人处世、修身志学的事情,还常常教我书道碑帖、古文尺牍,影响着我的人生。”姚惠敏说。
1968年秋,娄殿起在青县偶然看到署名“谭秀汉”题写的牌匾、字画后,告诉姚惠敏:“这位谭老师的字体有骨有肉、方正清雄,书韵有华世奎笔意。你要拜访谭老师学习书法。”
从那以后,只要看到谭秀汉的墨迹,姚惠敏就细心揣摩、临习。1973年初,他参加工作后认识了谭秀汉,从此拜老人为师,摒弃杂念,专心学习老师的书法。很长时间,他的作品在沧州书界几乎可以“乱真”老师的作品,成为沧州书界公认的谭秀汉的继承人。
1995年,谭秀汉去世。这段时间,姚惠敏东学西摹、临今仿古,没有老师指点迷津,正是他书道茫然、不知所措的时期。2003年与连行健将军相识,就在这一时期。所以,当连行健与他告别时,随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北京经常举办书法交流活动,并邀请他参加时,他马上高兴地答应下来。
一个月后,姚惠敏接到通知,李铎师生书法展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想到能就此见到仰慕已久的著名书法家,他非常激动,带着自己的作品欣然前往。
拜师李铎 翰墨情缘
李铎,我国书法大家,书法崇尚传统,博采众长,作品气度不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当代书法界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文职将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等。
至今,姚惠敏都忘不了在师兄赵勇的引荐下,第一次见到李铎老师时的情景:“我把带来的书法拿给老师看,老师看一张书法,看一眼我。开始不说话,我心里特别没底。等到把所有作品看完,老师对我、也对周围的弟子们说,你的颜体大字写得很好,不错!继而也指出几点不足,以及今后的书路方向,使我豁然大悟,前途明朗。”
告别老师后,师兄赵勇问他:“你原来见过老师?”
姚惠敏答:“没有呀,今天第一次见。”
赵勇说:“老师还从来没这么夸奖过我们。看来李老很喜欢你呀!”随即又留下了联系电话。
不久,姚惠敏正式拜李铎为师。这也成为书坛一段佳话。
李铎对他热心教诲、点悟迷途、传道解惑,让他纠正了“入一家死守不变”的固有思想,悟到了几十年未曾悟到的东西,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书风追求:突出个性、书韵灵动、追求自然、我书我性。他的师兄赵勇赞他,不但书法造诣深,为人也诚恳谦和,颇受李铎老师器重。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想到这段难忘的师生情,姚惠敏不由怀念将军、感谢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