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第06版:06

百年党龄夫妻 相濡以沫56年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高 箐 李冠达

黄骅市羊二庄镇,一座静谧的房子里,77岁的陈志圣和杨淑銮的家温馨又安静。茶香氤氲,书韵飘荡,时光在此徘徊停留。

50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一名中共党员而言,却意味着不变的信仰和最美的芳华。陈志圣和杨淑銮在最美的年华共同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党龄加在一起超过了一百年。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让他们相伴了数十年。

走进陈志圣的家,一幅毛泽东的挂像首先映入眼帘,下面摆放着两个醒目的红色锦盒,里面装着他和妻子“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每天早晨,妻子都会小心翼翼地擦拭。“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党员的肯定和鼓励。”在他们看来,小小的纪念章捧在手中千钧重。

“我父亲就是一名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我哥哥也在部队里入了党,受他们的影响,我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时,杨淑銮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时,虽然年龄小,但杨淑銮已经是生产队队长。每天早上五点多,她就起床去给队里挑水,别人都挑20多挑水,她却能挑40挑水,足足是别人的一倍。挑河带工、割麦子、收棒子等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中,杨淑銮每次都是第一名,因此获得了村“劳动模范”的称号。“干的活儿越多,我这心里就越踏实,累点也开心。”杨淑銮说。因为表现突出,她又调到县里的贫宣队,在城关镇、杨庄乡走街串村、挨家挨户地宣传党的政策。一天下来,不知道要走多少路、说多少话,但她却从来不觉得累。她笑着说:“能够向千家万户传播党的声音,这点苦累不算什么。”

陈志圣和杨淑銮一样,也是个“工作狂”,凡事都会冲锋在前。他说,自己工作勤奋是受父亲的影响。陈志圣的父亲原是北京三建的员工,曾连续6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虽然不识字,却刻苦钻研成为八级木匠。“父亲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项目建设,还受到过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提起这些事,陈志圣难掩激动。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人民服务,对党忠诚,这是陈志圣和杨淑銮一辈子奉行的宗旨。他们以此教育儿女,在他们的影响下,家中3代儿孙先后入了党,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勇于争先。

如今,两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热爱学习,没事时读书看报,一起研究国家的新政策。

2021-10-19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高 箐 李冠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8102.html 1 百年党龄夫妻 相濡以沫56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