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第07版:07

小陪审助力大调解

本报通讯员 李 莉

吴桥法院在推进案件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立足于民事纠纷庭外调解、诉前结案,在解决基层群众家长里短、急难盼怨法律问题上下功夫,缩短了审理时限,使复杂的法律问题简单化。

群众来法院打官司,经过立案审查、送达传票、开庭审理等环节,直至结案,时间往往最短要一个多月,群众满意度低。今年以来,吴桥法院将全院现有的53名陪审员组织起来,由调解经验丰富的法官进行专业培训,充实到调解一线,大幅度提高了案件调解率。

陪审员大多为乡镇政府或机关退休人员,对基层百姓的生活了解透彻,做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较强。

今年9月,桑园镇的苗某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生病住院期间医药费,每月支付2000元赡养费。桑园法庭陪审员王占义通过与苗某儿子陈某进行拉家常式的沟通,了解到儿子不愿意赡养老人的原因,是因为母亲患病后大额医疗费让他不堪重负,加上母亲苗某曾收回陈某居住房屋,导致陈某夫妻二人租房居住,于是断绝了和母亲的任何来往。陪审员首先对被告陈某进行批评教育,让陈某认识到赡养老人是法定的义务,义务面前不允许讲条件。同时,又劝苗某珍惜亲情,将婚房归还儿子。耐心细致的工作让母子二人打开心结,陈某愿意每月支付1400元赡养费,老母亲也很高兴地答应把房子归还。此案调解、立案并出具调解书,前后只用了一天。

吴桥法院在调解工作中,还充分利用线上办公软件“冀时调”给身在外地的当事人提供便利。由于陪审员多为老同志,对“冀时调”软件掌握不够熟练,吴桥法院就安排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学,让广大陪审员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

于集镇徐某的丈夫去世后在银行留下一笔存款,如何分配这笔存款成为困扰老人的难题。徐某没办法,只能诉至法院,希望依法解决这笔存款的继承问题。陪审员李方明是一位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老乡镇”,对案件一看就透。但徐某的儿子李某在天津大港工作,因疫情无法来现场,只能利用“冀时调”网络调解平台进行调解。经过视频和音频等多次沟通,法理和亲情的层层渗透,李某及其姐姐体谅母亲不易,自愿放弃对遗产的继承权,3名法定继承人在祥和、友好的气氛中达成和解。

今年以来,吴桥法院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1112件,其中调解结案468件,撤诉案件255件,两项共占全院民事结案总数的65%以上,由陪审员为主参与调解的案件达到90%以上,小小陪审员在法院的调解工作中真正发挥了大作用。

2021-10-22 本报通讯员 李 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8587.html 1 小陪审助力大调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