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
第06版:06

赵大娘 革命母亲大爱为国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957年,赵玉环(左一)兄弟三人和赵大娘(右一)

91岁的赵玉环

年纪越来越大,91岁的赵玉环很多事情已经淡忘,唯独经常想起母亲。母亲坚毅果敢、深明大义的形象,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几年前,老人拿起笔,努力搜索着母亲的记忆,又走访家乡的乡亲。由此,关于母亲张金领的故事终于清晰起来。

在海兴县苏基镇献庄村,提起革命母亲“赵大娘”,几乎无人不知。她做军衣、纳军粮、送情报,掩护八路军指战员,救助八路军伤病员,把3个儿子依次送上战场……她是赵玉环的娘,也是所有八路军战士的娘。

投身革命

出海兴县城,向西3公里,便来到了献庄。这里是老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前,曾驻防过30多个单位,北海银行地下印刷厂就曾设在这里。因贡献大,为部队供应粮食多,新中国成立后,献庄经当时的山东省政府批准为享受减田赋或不缴田赋优待的村子。

革命母亲赵大娘一家就生活在此。

赵大娘原名张金领,1885年生于苏基镇张王门的一个农民家庭。1907年,嫁给了献庄的赵殿杰。因为性格开朗,村里人都习惯称她为赵大娘。

赵家是种地户,家境并不富裕。赵殿杰虽然目不识丁,却心灵手巧。他是乡村厨师,还会作画,笔下的松竹梅、鸟虫鱼形象逼真。二人勤俭持家,是村里有名的厚道人家。

赵家有三子一女。长子赵玉琇生了一副富态相,夫妻商量,让孩子上学读书,长大了进城去学一门手艺。赵玉琇15岁时,被送到天津市一家鞋店当了学徒。次子赵玉珂,长了一副憨厚相,夫妻商量,让孩子学种地,长大了继承赵家的这份家业。

可事与愿违,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打破了赵家的美梦。

赵玉环说,一家人对共产党的认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由肖华率领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献庄稍住,有一班人住进了赵大娘家。

这些战士尊重百姓,自己挑水淘米烧饭,官兵老张小李相称,态度和气,纪律严明。这些都给赵大娘一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即,部队在献庄邻村尤村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响亮地提出了“抗战救国,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一切为了抗战”的口号。赵大娘觉得这话在理,就积极参加救国会的活动,宣传发动群众,筹集军粮,还动员大儿子参加村里的青救会,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家,也成了区政府工作人员的落脚点。

1940年冬,日寇先后在刁庄、赵毛陶安设据点,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乡村建立“维持会”,实行“身份证”“良民证”,冀鲁边区形势进一步恶化。

赵玉琇走出家门杳无音信,二儿子赵玉珂经人介绍,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区中队,经常不在家。彼时,老伴儿中风瘫痪在床,小儿子玉环才12岁,女儿玉洁出嫁小梨园村,刚生下一女孩,丈夫就病故了。

赵大娘反复掂量:一家子的壮劳力都走了,地没人耕种,靠什么生活?可又想,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没有人拿枪和鬼子汉奸斗争,中国亡了,老百姓怎么活呢?家中事再大再难,也不如国家的命运事大。她下定决心,跟着八路军抗战到底。

冒死掩护八路军

在赵玉环的印象中,母亲个子不高,但十分精明能干,又独立坚强,尤其是在险境中,更是临危不乱。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伪大扫荡的来势犹如狂风暴雨。为了保存实力,八路军主力部队转移出了边区,地方工作人员分散隐蔽活动。

这时,区干部王琴轩腹部生疮感染,急需调养休息。他为人和善,深得群众的信任。组织决定让他留在献庄赵大娘家。

日伪大扫荡,生死存亡难料,再增加一位八路军干部,一旦被敌人发觉,对赵家将是灭顶之灾。可赵大娘依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全家商量,把王琴轩当作赵家大儿子。赵大娘炊饭煎药,一日三餐,王琴轩的病大有好转。这时,日伪部队来到了献庄,挨家搜查,凭“良民证”才能放过。

“王琴轩是共产党地方干部,没有‘良民证’。我娘急中生智,把鸡食掺上粪便,往院子里屋子里撒了一遍,家里冒出一股异味。敌人来了,捏着鼻子搜查。见有人卧炕不起,就掀起被子要看‘良民证’。王琴轩腹部敷的药也有异味,敌人一看,怕染上传染病,边走边吆喝:‘窝藏八路军要杀头的。’我娘又笑脸应付了几句,才躲过了日伪的搜捕。”赵玉环说。

王琴轩病愈后,就回到了战斗岗位。

1943年冬,献庄周围东西南北都有了日伪据点,西边最近的尤村,相距三四里,东边与苏基相距六七里,南有刁庄,北有丁村,敌人对献庄、马厂、曲河、宋村、常丰实行严密控制,不知何时,便会挨家挨户地搜查。

时至今日,赵玉环仍然对一件事记忆犹新。

区政府工作人员刘振声是赵大娘家的常客。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尤村据点的汉奸抓了去,关在据点的监房里。刘振声被捕后,一直做着逃跑的准备,每次出监房大小便,就察看地形,选择逃走的路线。

渤海岸边冷风袭来,似针锥刺骨。可一颗爱国的心是热的,血也是热的。敌人怕他逃跑,只给他一套单衣、一双破鞋。一天夜里,风刮得很大,他借口上厕所,走出监房,按早先看好的地形翻越土围墙,避开了敌人哨兵的视线,照先前的盘算,直奔献庄赵大娘家。

刘振声来到大娘家门前,按联络信号轻叩三响,稍过片刻再叩三响。赵大娘被惊醒后,听出了是“自家人”,便起身悄悄地走到门口。这时又叩了三响,她从门缝里向外看,轻声地问:“谁呀?”刘振声听到大娘的问话,忙说:“大娘,我是振声。”一句话说罢,人倒向大门。赵大娘打开门,刘振声一头栽倒在门内。赵大娘见状,赶忙抱起刘振声,把他拖到屋里炕上。

刘振声长嘘了一口气,对赵大娘说:“我刚从尤村据点跑出来,天快亮了,敌人会来追捕我的。”大娘一下子明白了,说:“你放心,一切听我安排。”她心急手快,点火烧饭,不一会儿,一碗热粥送到刘振声面前。刘振声的心,也被赵大娘暖热了,热泪滚滚而下:“大娘的救命之恩,我永世不忘。”

赵大娘把儿子们穿过的旧棉袄棉裤、棉鞋棉袜,找出来抖了又抖,帮刘振声穿好,又把他安置在西偏房草囤旁,掀起木盖,让他下缸。又嘱咐儿子,家中的事不能跟任何人说,也不要到西偏屋转悠。

天刚亮,尤村据点的几个汉奸果真骑马来献庄转悠了,叫嚣着:“谁家藏了八路,赶快交出来……被老子搜查出来,抄斩全家。”敌人搜寻目标无果,只得空手而去。

夜幕降临,刘振声从缸里出来,吃了饭打算离开。赵大娘问:“上哪去?”他说:“去清河区。”赵大娘明白,到了清河他就安全了,忙拿出两个热乎乎的窝头,让他揣在怀里。

多年后,刘振声在盐山县武委会任职,与赵大娘一家再相会,一见面便亲切地喊道:“大娘,大娘,娘……您老真好!”双手紧紧握住大娘的手。

冀鲁边区处于连接南北的要塞,官兵们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大娘。那些年,她掩护、救助过的八路军战士和家属不计其数。

英雄三兄弟

赵大娘义薄云天,更让人佩服的是,她把3个儿子都送到了前线。

那年,大儿子带领献庄10来个人参加了八路军。走后不久,赵大娘的老伴儿中风病又犯了,生活重担全落到她一个人肩上,一家老小每天吃的都是糁子窝头。

1942年春,区中队扩充兵力,下来动员参军,18岁的二儿子赵玉珂找区委书记申请上战场。区委书记劝他:“你哥不在,弟弟还小,你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呀!”

父亲瘫痪在床,母亲过度操劳,弟弟只有12岁,赵玉珂舍不得扔下这个家。赵大娘看出了儿子的心事,说:“参加八路军打鬼子,娘不拦你。天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你只管去。”就这样,1942年4月,赵玉珂也参加了八路军,开始在区中队,不久又到了冀鲁边区教导营。

赵玉环从小就加入了儿童团,后来又当上了民兵队长。看着小儿子也入了党,赵大娘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她常说:“娘老了,天南地北跑不动了,你们都入了党,咱们一家都跟党走!”赵大娘每个月从灯油费中省出5角钱,让赵玉环按月交党费。斗地主、分田地、支援前线,赵大娘干劲足,样样工作走在前头。

根据赵大娘的多次要求,为了进一步培养赵玉环,组织上决定送赵玉环到盐山县城渤海一中学习。1947年春,赵玉环从学校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赵大娘把自己的3个儿子全部送到部队,在她的支持和教诲下,3个儿子在部队作战英勇,积极联系群众。1955年,县政府将一幅“英雄三兄弟”的横匾,挂到了赵大娘的家门口。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授衔,赵玉琇授衔少校,赵玉珂和赵玉环授衔大尉。

赵玉环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离休后,仍坚持学习、写作。他撰写了献庄抗日的24个具体事迹,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

赵大娘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在儿女们和很多海兴人的心中,她是英雄。她的名字也因不朽的功绩传遍了整个冀鲁边区。

“母亲是非分明,性格刚直、坚贞不屈,一生都在想着党、祖国和人民。”赵玉环说。

1968年2月,赵大娘去世,享年82岁。

2021-10-26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8836.html 1 赵大娘 革命母亲大爱为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