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我国首次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专门立法。专家表示,立法之后,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执法、确证、量刑等将有法可依,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犯罪的权责更明晰,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网络诈骗相对于线下诈骗,在维权和办案方面都具有更大的难度。一些犯罪分子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企图在网络空间骗取钱财之后逃之夭夭。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人在遭遇诈骗后,由于取证难、维权难,无奈之下选择自认倒霉,甚至有人由于接受不了被骗的事实,选择轻生。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无疑将从技术手段和打击力度上,给诈骗行为带来更大的震慑力,更大程度地保护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
其实,有些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并不高明,稍作思考就容易识破。但即便诈骗者“大海捞针”,却总有上钩的人,这一方面源于部分群众防诈骗意识的欠缺,一方面则源于被骗者急功近利的心情。除了家人生病急需医药费等“传统手段”,诈骗者抛出的诱饵,通常是“小付出”换取“大回报”,有人因为对“大回报”的极度渴求而丧失了理智,输给了诈骗犯,也输给了自己贪婪的心。因此,除了立法打击网络诈骗,加强防诈骗宣传也很有必要。
江苏镇江公安设立的反诈超市引发关注。这件超市里的餐巾纸、毛巾、脸盆等物品只送不卖,要想免费获取商品,市民需先学习反诈知识再进行答题,经民警现场批改后,再根据分数兑换商品。这样的方式受到公众广泛好评,不少网友表示,面对“花样诈骗”,希望有更多的“花样反诈”手段。不只是反诈骗常识,关于其他法律、传染病等方面的宣传,也不妨借鉴反诈超市,改变强行灌输的方式,以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方式,为群众铸牢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