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第06版:06

用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 梦 鹤

深挖小枣的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及休闲潜力,为枣业发展找到新方向,王晨西让人眼前一亮。但让笔者印象更为深刻的,却是他心底那份扎根乡土的坚定。

“越干越有意思,越干越有使命感。”采访中,这是王晨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年纪不大,1987年出生,如今也只30多岁。身边的同龄人,大多外出打工或自己创业,像他一样在土里刨食的,少之又少。有人劝他说:“年纪轻轻,干啥不好。沧州的枣这些年都不行,守着一片枣园,能有啥出息?”但王晨西不仅未动摇,还用实际行动证明,小小枣园,大有可为。

确实,在大多数人心里,农村苦、农业累、农民穷,愿意留乡务农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但近几年,深入到乡村采访,记者发现,这样的传统观念,正在悄然转变。甚至在各地,不少打开了视野、累积了经验、具备市场经营意识的年轻人,还选择回乡创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泊头蔬宝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宏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小麦、玉米的良种试验、推广及无人机农业科技服务,带动农业生产走向产业化、正规化;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张宸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回到家乡用“北斗”种植大田作物,实现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沧县绿然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青青才34岁,已独自负责100多亩枣园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运营,更通过电商让沧州冬枣走向全国各地……

这些新时代的“新农人”,用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先进的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从他们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乡村振兴中,年轻的力量越来越重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不同于传统乡村建设,需要新的观念、技能、知识赋能。比起老一辈农民,青年人获得了更多教育机会,他们的视野更广阔,知识更丰富,思想也更开放,优势得天独厚。

乡村振兴为农村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有“诗”,也有“远方”。当前,接力棒已在青年手中传递。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能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把新技术、新理念、新风尚带回农村,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让多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2021-10-2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8955.html 1 用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 梦 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