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0年返乡成立合作社的。在那之前,一直在沧州做某品牌电瓶的总代理。虽然这让我挣下了人生第一桶金,但我最想干的始终是农业。
我的家乡在青县曹寺镇,那里的设施农业全国闻名,尤其种植的黄瓜和甜瓜,早在多年前就打入了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及南方等省市市场。每到瓜果成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采购商齐聚曹寺镇,热闹极了。
只不过,那时的乡亲们大多“以量取胜”,不注重包装,也鲜有品牌意识。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瓜果,被草草装进容量两三百公斤的草筐里。不但卖价提不上去,还容易损坏瓜果品相。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带着这个疑问,2010年,我决定返乡创业,成立了振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第一年,我流转了100亩土地,建了20个竹竿简易冷棚。注册商标、制作高档包装……当年就挣了300多万元。
此后几年,合作社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到现在已有2053亩土地。
前几年,合作社使用的大都是竹竿简易冷棚。这种大棚的优点是成本低,但维护成本高、抗灾能力差,而且保温效果差,一入秋就没法使用了,无形之中形成了土地浪费。
后来,我们尝试建了一部分土坯温室,虽然保温效果有了明显提升,一年四季都能种植,但仍需年年维护,抗灾能力依旧不理想。更让我心疼的是,为了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土坯墙最厚的地方足有7米,土地浪费的现象还是没能解决。
为此,那几年,一有时间,我就到处去考察学习,最终设计了一款以轻型钢材和保温材料搭建的新型日光温室大棚。
这种温室大棚不但比土坯温室的保温效果更好,墙体厚度也从7米降低到了20厘米,大大节省了土地。过去,每百亩地只能建二三十座土坯温室,现在可以建40座。不仅如此,使用寿命也提升到了40年,维修成本大大降低。今年夏天一场大风过后,其他种植户的竹竿棚、土坯棚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而我们的大棚完好无损。
如今,在我们合作社,70%以上的温室大棚都换成了这种新型日光温室大棚,每亩地年收入从第一年的3万多元提升到了八九万元。合作社也先后于2015年、2016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
农业设施的革新,让我尝到了甜头。
2020年,我们升级了温室大棚的取暖设备。在这之前,我们烧的是锅炉,用的是煤和电,不仅能耗高、有污染,温度也不能持续保持。而现在,我们用的是空气能地暖。和家用地暖设备不同,这套设备利用了地面自身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由下至上进行传导,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得益于此,大棚温度较过去提升10℃左右,原本要在12月才能完成的定植工作,得以提前一个月,甜瓜上市时间也由此提前,正好赶在春节前夕。
如今,在我们合作社,像这样的高科技农业设施随处可见。如果你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来参观,一定会被眼前奇特的景象所吸引——雪下得再大,地面积雪再厚,我们的温室大棚上也不会有积雪。这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一种由全新材料制作的保温被,雪落上去能自动滑落。这种保温被的重量只有棉被的十分之一,保温效果却高3℃到5℃,同时还能防火、防雨、防积雪。
常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非要回来当农民?
我想,除了喜欢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感召——农业和农村早已不再是传统的落后面貌,乡村田坎潜藏着无限的机遇,等待着年轻人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