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第06版:06

回乡开农场 乐做“新农人”

韩字威 32岁 河间市金硕家庭农场负责人

2012年,当我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毕业,进入到北京万里国际旅行社工作时,在对未来的职场规划中,是没有“农民”这两个字的。那时的我,也绝对想不到,9年之后的自己,会成为一名经营着上千亩土地的农场主。

我在北京过着城里人的生活,可是父母在老家却异常辛苦。他们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棉花,田间管理需要大量人工,种植成本高、效益低,常常是辛苦忙碌一年,剩不下多少钱。

为了能帮父母多分担一些,2013年春,我回到老家河间市时村乡段庄村,帮助父母种地,重新当上了农民。

那一年,我们尝试着种了50亩小麦,当年每亩就盈利800元左右。尝到了一点种地的甜头,我感到十分兴奋。

2014年,增加土地流转面积,将小麦种植规模扩大到250亩,结果遭受雹灾,每亩才收了150公斤,一下又回到了起点。

2015年,我注册成立河间市金硕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又赶上玉米取消市场保护价。在2016年至2018年这段时间里,每亩玉米只能卖800元左右,除去成本所剩无几,还不如打工挣得多。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农业这条路究竟该不该继续走下去?如果坚持,怎样才能提高效益?

反复思考之后我发现,随着农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传统的田间管理方式已经落后了。就拿浇水和打药来说,过去主要依靠人工,速度慢、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到了农忙季节,根本就找不到那么多干活的人,只能全家人上阵,一天到晚长在地里,累个半死,地还是没管好。和父亲一商量,决定筹集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当时向亲朋好友借了个遍,又在银行贷了款。先是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自走式打药机,后来又安装了立杆式喷灌设备,购买了无人机,农场的装备逐渐完善起来。

购买设备只是农场的硬件建设,而软件,则是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

2018年,我有幸参加了河间市农业局农广校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培训班的授课内容很丰富,政策解读让我了解了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方向;理论学习让我掌握了最新的田间管理知识;外出观摩让我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实习实训让我提升了种植技能……

这次学习收获满满:我由衷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种田不能再像以前靠经验,要当一名“新农人”,就得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学会使用现代化的耕作设施,由传统种植转向现代种植。

培训班的学习资料,至今我还保存着。耕地时注意什么?播种时注意什么?怎样测土施肥、科学配比施肥?耕种过程中遇到问题,我就去学习资料里找答案;闲暇时,也会反复学习。

实践证明,按照专家教的办法去种地,不仅可以杜绝病虫害,亩产量也显著提高,农场效益由原来的一年几万元增长到几十万元。

几年时间,金硕家庭农场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0亩扩大到现在的1000亩,小麦和玉米的亩产量分别达到了600公斤、750公斤,同时还承担了石家庄农科院、四川国光公司的试验示范工作,农场被认定为沧州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河北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19年,我有幸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冀青之星”称号。

和以前农忙时需要大量雇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1000亩地只需我和父亲两个人打理。春天播种有播种机;秋天收割有收割机;浇地时拧开地头的开关,喷灌设施浇得又快又匀又省水;喷药的活交给无人机,同样是又快又匀又省药……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我真正成了一名骄傲的“新农人”、快乐的农场主。

2021-10-28 韩字威 32岁 河间市金硕家庭农场负责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9160.html 1 回乡开农场 乐做“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