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厅陈列有两锭“紫玉光”御墨,一锭呈朱砂色,一锭呈明黄色。每锭墨两面中间皆有椭圆形开光,设卷草纹边框装饰,一面中间楷书阴文“紫玉光”,另一面篆书阴文“御墨”。凤凰盘旋于开光之上,双翅护于左右,祥云围绕四周,整体雍容华贵。墨锭一侧有楷书阳文“大清乾隆年制”一列六字。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其产地以安徽歙县为最。康熙年间,歙县有制墨名家曹素功,其墨质地上乘,工艺精良。值康熙帝南巡,曹素功进呈墨品,帝赐“紫玉光”三字,自此曹氏制墨名声远扬。“紫玉光”墨也因此成为贡品,并居曹氏十八种墨品之首。清代学者徐乾学在《曹氏墨林·艺粟斋墨品赞》中称“紫玉光”道:“应运而生,玉浮紫光。名我隃糜,天下无双。超奚迈沈,独擅众长。图以黄岳,焕乎文章。芬芳馥郁,密致坚刚。允为世珍,金玉其相。”
在赞美辞中,“密致坚刚”是形容墨锭的密度和硬度,这和墨锭的制作工艺有关。制墨的主要原料是松树,传统松烟墨是人们利用松木在不充分燃烧的环境下,收集其烟炱,并配以皮胶、麝香、冰片等加工而成。制作时为了让烟炱和辅料充分融合,需要工人反复捶打,在经过无数次锤英炼华之后,便制作出密致坚刚,甚至“坚利可削木”的墨锭了。有些墨锭鉴于制作工艺复杂,则直接取名为“十万杵”。
墨锭需要配合砚台研磨使用。清朝同治年间,湖南人谢崧岱进京赶考后名落孙山,遂将原因归结于研墨费时耗力,占用了宝贵的考试时间。由于落第的刺激,他便发明了无需研磨、即开即用、省时省力的瓶装墨汁,并于同治四年开设了首家专营墨汁的店铺“一得阁”。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即用的瓶装墨汁虽“一艺足供天下用”,已成为诸多书画家笔纸间的亲密伴侣,但墨锭旋磨于砚间对人心性的修养、融化于砚间那温润细腻的感受、洇染于纸间那丰富的层次,是即用瓶装墨汁不可替代的。马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