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渐变的颜色是怎样做出来的?手可盈握的小小鼻烟壶,内壁上的千里江山,是怎样画进去的?皮影戏人物是怎样制作成的?
当我们仔细观看、揣摩这些“绝活儿”时,为非遗传承人的奇巧惊叹,更深切感受到,保护这些“宝贝”,是何等迫切。
在民间,深藏不少能工巧匠、精妙绝活儿,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集一代代人智慧的结晶,练成这些绝活儿,它们不仅是手艺人生活的依靠,更是文化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形态,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传承”是核心、是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传承人理应受到保护。
当前,大多活态传承人年事已高,不及时把优秀传承人掌握的技术、技艺、技能“绝活儿”用各种方式存留下来,人亡歌息,人去艺绝,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此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
在献县单桥汉文化小镇,一个个小屋,是一项项非遗传承的工坊,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吸引游人和前来研学的孩子们。百匠工坊这个平台,既可使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又为小镇增添文化底蕴,还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对于小镇擘画者孙英杰来说,虽处于尝试阶段,但他相信,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他们在摸索中一定会前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守住文化之根的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