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 张徽贞 周红红
◆主 讲: 杨丽勇 沧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志峰 沧曲书舍筹建者之一
王立成 历史文化学者
翟广瀛 沧州国学院副院长
◆主 持: 祁凌霄
◆执 行: 刘 伟 高海涛
◆摄 影: 宗增顺 王少华 刘绍行
主持人:
雍正三年(1725年),明代南京兵部尚书张缙的后人张延绪利用自家园林在大运河南侧建沧曲书舍,又名沧曲书院、沧州书舍。当时创办书舍的具体情况如何?
杨丽勇:新建沧曲书舍是纯公益文化活动场所,一切文化活动都围绕公益二字展开,服务于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及沧州市民的文化需求。我是上海人,在沧州工作。现在,沧州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到了重要节点,之前我们在大运河产业园复建了一栋福建迁来的古宅。书舍复建,也应以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的古建为好。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与书舍有关的朱轼及张延绪的父亲都与江西有关,于是选择了江西的古宅作为复建原型迁建。复建人员也来自江西古建非遗传承团队,可谓机缘巧合。我们的目标是在各界支持下,把书舍建成沧州乃至北方的名园。
杨志峰:我是一普通市民,沧曲书舍义工之一。我们早就关注沧州日报这个文化访谈了,能跟大家聊一聊非常荣幸。书舍自承建以来,有很多义工,我代表义工们介绍一下情况。
沧曲书舍筹建,爱好沧州文化事业的人都非常高兴,所以我们积极参与,能作点小小的贡献,也非常欣慰。杨丽勇先生在沧州工作八九年了,作了很大贡献。如他创建的“沧州印象”是河北重点农业项目,国际马术俱乐部是在全国办得最好最大的。今年5月,办了全国级的一次马术比赛。
雍正年间沧州绅士张延绪建沧曲书舍。他是明代张缙的七世孙,父亲张文炳是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书舍开办以后,房间不够用,又补加野云亭,增建讲堂三楹、学舍50余间。复建的书舍就位于约原地址,正好在“几字弯”中,也是三面环水。刚才,主持人贴出的对联和“敬业乐群”匾,涉及到学者朱轼,他是沧曲书舍发起人之一李之崋的老师。朱轼写过《沧曲书舍记》。因他是江西人,张文炳也在江西任过职,我们就去江西实地考察,买了两处古宅迁建。
王立成:沧州有史记载的书院教育始于元朝至正年间的河间毛公书院,其后多有创制,如嘉靖年间的献县献陵书院、万历年间的南皮瀛州书院、万历年间的沧州天门书院、康熙年间的吴桥澜阳书院、雍正年间的沧曲书院、乾隆年间的香鱼书院、嘉庆年间的渤海书院、同治年间的东光观津书院等。
沧曲书舍又名沧曲书院,由李之崋和张延绪于雍正三年共同创办,场地原是张延绪位于南关运河南岸的私家别墅。距城郭二里许,三面距河,园广七亩,亭榭轩敞,极为雅观,名流雅士驻足留题者殆无虚日。李之崋以讲学为要务,在城西南隅家居时,便以自家书室“即山房”为教学之所,后因“从游日集,舍不能容”,另觅他所。雍正三年春,李之崋与张延绪积极筹划,力行捐助,诸多士绅慷慨解囊,利用张延绪捐献的西南别墅进行营建,满月即讫,规模宏大,颇为壮观。书舍有处于最中心的砖木结构三楹讲堂一座,讲堂两旁排列学舍50余间,在原有别墅园林基础上又筑丘山、挖池塘、莳花植树,成为学子读书的理想之所、名胜之地,形成著名的“沧曲十六景”:“云亭贮月”“文坛传磐”“柳岸渔歌”“雪林鸦阵”“远浦归帆”等。
李之崋,雍正元年进士,有《铁狮赋》传世。其母是左副都御史河间左敬祖的孙女,博学能文。李之崋幼时受教于母,创建书舍动机亦和左氏嘱托相关。张延绪,不慕荣利,曾考授国子监典簿而不赴选,闭门著书,能诗,善书画。张氏是沧州望族,听闻李之崋筹建讲学之所而乏地时,慷慨捐助。左方焘,左敬祖之孙,张延绪的外甥,李之崋的舅舅,举人,寓居沧州,曾任高苑、乐安等地县令,是书舍重要的主讲人。
主持人:
书舍建成后,成为四方之士和沧州人士读书研学的中心之一,有哪些文化象征意义?为沧州积累了哪些文化财富?
王立成:唐宋以来,学术开始向基层渗透,书院成为强有力的载体。就沧州所在的长芦而言,先有明洪武年间建设的学宫即文庙,后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2年)创建的天门书院。清代创建的沧曲书舍等加之社学、义学、村塾等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私学的沧曲书舍落成后,由左方焘任主讲,李之崋为副主讲,同时也聘任儒学造诣高深者为讲席。张延绪、李之崋等人以宋代思想家、教育家胡瑗、朱熹二人的育人原则为参考,制定了励学八则,从品德修养、处事准则、学业功绩等多个层面进行教学。相对官学的封闭保守,沧曲书舍十分注重化民导俗和经世致用的学风。讲解程朱理学之外,着力将德治、学问和功名协调发展,因此负笈求学者甚众,“不攻制艺,而文与诗皆斐然可观”。书院学生,自雍正丙午科(1726年)至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恩科乡试,中举者30余人,仅雍正丙午、己酉两科乡试中式者就达15人之多,成为地方办学的楷模。为此,直隶按察使姜至山为讲堂题匾“名教中乐地”,配联“冠四民而为士,通三才之谓儒”,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题匾云“敬业乐群”,配联是“无绳系日,这一寸光阴,莫教任着他容易放过;有路登天,那几层阶级,直须拼得俺实地踏来”。同时,朱轼在《沧曲书舍记》中不吝词章,云“将接踵鹅湖、媲美鹿洞,则西河之流不竭,东山泗水亦可溯泒而寻源也”。将沧曲书舍与白鹿洞书院相埒。总体来看,沧曲书舍在沧州文化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值得铭记颂扬。
翟广瀛:沧曲书舍是增强沧州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道场。历史上沧州的书院建设较晚,中国严格意义上的书院始于唐朝,而河北以唐永昌元年(689年)为最早。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 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设毛公书院,沧州才出现了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所书院,比河北最早的书院滞后了600年左右。此后的明清两代,沧州书院呈快速发展态势。书院一般选在名胜之处,而沧州并无名山大川,沧曲书舍丰富沧州文化,且是私学。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学术之发展在私学。因为私学不受那么多限制,包容性、自由度大,成全了读书人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就更说明了沧曲书舍的宝贵性。
杨志峰:书舍建立后,很多南方学生来学习。据考,沧曲书舍学生考取功名的,占沧州60%多,成绩骄人。比如武进丁廷让,是沧曲书舍培养的客籍高材生之一,中进士后,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历官福建盐法道、广东按察使,后调江西。书舍培养的大量外地人才,又向外辐射了沧州文化。
主持人:
新建沧曲书舍近日落成,其筹划、营造起因、目的、经过等背景有哪些?目前开展了哪些活动?
杨丽勇:复建书舍,得到市委、市政府及各界大力支持。沧曲书舍建成后,市民说得最多的是:以后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这么漂亮的南方建筑了。许多义工也参加进来。市民理念在变,文化建设者理念也要变,即不局限于简单复古,而是尽力保持或迁移古香古色的原有建筑。文化是相通的,大运河本身是南北物资、文化交流的通道。书舍迁建复建也是南北文化在大运河畔交融的体现。
书舍落成揭牌仪式与大运河摄影展同时举行。摄影展有20个地市的文化友人参加,大家对沧曲书舍复建有非常高的认可度。我们还接待过一个江西的老先生,他要把比较有代表性的武术类收藏捐赠给我们。市民对书舍的期待也非常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更有信心把书舍建成沧州的著名景观。
杨志峰:民国时期,沧曲书舍已荒废。那时在张家坟一带,有人想建公园,复建书舍,但没成功。书舍落成典礼上,共有9家单位挂牌,都参与到以后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在野云亭旧址,建了茶文化博物馆,把《四库全书》《诗经》也引了进来。征集了从明代到民国时大部分课本、有关运河的书画和图书资料,并已做部分展示。好多热心群众也把自藏的文献资料捐赠给书舍。还有张缙的一位后人,把原始家谱和书舍的资料也捐了出来。
落成仪式上的摄影展,是中国摄协来沧曲书舍举办的一个展览,是沿运河18个城市的集群展、精品展。我们还准备给沧州文化老者冯天铮做一个专题展。冯老师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画运河、画沧州。我们把他的作品征集到书舍,做完整的展览,并出书,也是对冯老的慰藉,同时展示沧州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变化。
主持人:
据报道,新建沧曲书舍古建是自南方迁移而来,古色古香的味道正与书香吻合,不同于一般仿古建筑。迁移古建为沧州所用,基于哪些考虑,有哪些讲究、功能?
杨丽勇:几十年前就有人做古建迁建工作,但有人把古建迁到了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很可惜。中国古建世界著名,迁建中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不注意迁建的品质和工艺,古建就毁坏了。现在有好多所谓的复古、迁建,破坏性很大,如果团队不专业,工艺水平不够,迁建反成了破坏。
沧曲书舍选用的是江西赣派风格古建,出自江西抚州地区。古代抚州大宅多,在城市拆迁中,这些古迹正慢慢消失。书舍迁建时,我们用符合现代审美及使用功能的方式,来保护迁建,目前看来比较受欢迎,而且国内也有成功经验。我们收集了几十栋类似漂亮精美的宅子。古建的文化底蕴、精美造型,我们经过考察、考量,认为能够迁移,并请了非常专业的非遗团队。这些老工匠师傅们,用毕生的手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加上北方气候环境因素,进行微调,赋予现代各种使用功能,让它更具生命力。
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原汁原味迁建,符合现代审美,具备使用功能,才能真正地传承保护,这样的保护才有价值。
考察时,我们看到很多挂牌保护的精美建筑,但除了那块牌子,其他没有后续。没有后续的保护,古建可能就会烂成一堆,就失去保护的意义。在迁建中,我们发现一处完整的古宅被两个人继承后,一位把老宅子的一半拆建成3层当代楼房。一半是百年以上的精美古建,一半是冰冷生硬的水泥建筑,太可惜了,没有美感的水泥楼房过些年也就是一堆垃圾。
古建的保护,近年来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全国各地会做得越来越完善。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幸事。
杨志峰:据记载,沧州历史上有两处名古建来自南方。其中一处在现在的清风楼对过缸市街,后因地产项目拆除。在文物部门保留的影视影像资料和照片上,还能看到南方古建的美。书舍从筹建迁建到开馆,用了不到6个月,大家都在默默奉献。
主持人:
新建沧曲书舍将如何结合大运河及周围古典建筑群的环境特色,吸纳沧州古今文化,融入时代精神,续接沧州文脉?读书人或社会各界人士有哪些期待?
王立成:复建沧曲书舍是沧州发展中一个必备课题,是乡愁情感得以寄托的载体,是大运河区域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对市民文化休闲需求的满足。因此,沧曲书舍要以大运河文化开发为契机,依托文化景观的多样性,立足独特优势,强化乡土特色,从而将书院文化、教育精神与水运文化、盐业商贸文化、科举文化及以急公好义为本的沧州好人精神等相融合。结合大众喜闻乐见且有格调、见品位的文化活动来强化持久性与创造力,与沿河三大古典名楼交相辉映,形成新时代特色下的“三楼一院”古建风物地标,为沧州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翟广瀛:沧曲书舍重建,满足了太多读书人的期待。古代书院是切磋学问交流思想的场所,承载着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书舍复建,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广泛传播。关注是集体引导,传播是集体召唤。期待沧曲书舍能与时俱进,弘扬传统,成为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集结地。传统文化奔流不息,沧曲书舍的复建,是文化的延续,而不仅是用来怀古。这里应该充满文化生机,成为文化课堂,传播精神价值。人们如果从中能汲取力量,文化传承就活起来了。
有关沧州文脉的各种活动,能在这里得以展示、交流、研讨,打造了书院多元文化的氛围。开展切合书舍本义的学术活动,对推动沧州文化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古代沧曲书舍能吸引各地学子、名士云集,这是沧州文化魅力所致,增强了沧州人的文化自信。今天的复建,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杨志峰:书舍有美术馆和小型博物馆,我们会不定期举办相关文物展览,摄影、书画展览。近期又有4家单位入驻沧曲书舍,包括纪晓岚研究会、沧州师范学院的美术学院等。在复建朗吟楼时,考古人员发现两艘宋代沉船,现正在积极修复。挖掘出土一件瓷碗的残片,上面有4个字“远浦帆归”。恰好,马致远有首《寿阳曲·远浦帆归》的词,令大家很激动。沉船还出土了麦种、西瓜籽等,都被作为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保护起来了。我们以“远浦帆归”为展览主题,把运河及两岸文化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沧曲书舍计划设一个大讲堂,恭候各位老师来讲课,宣传沧州、包括运河历史文化,盼望“文化八仙桌”也到这来举办。大家共同努力,把沧州文心延续好,把文脉传承好。
杨丽勇:以后这里就是文化人的乐土,期待大家常来谈经论道。沧州现在赶上了大运河开发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诸位老师们是传播大运河文化的使者、沧州文化的核心。希望大家用好书舍,并多提宝贵意见,然后我们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