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5日
第05版:05

杨楚材 冒着战火制药品

本报记者 杨静然

防空洞里做手术、大树下架设蒸馏器,隆隆炮火中,他斜挎急救箱抢救伤员……时隔70多年,在朝鲜战场上的点点滴滴,90岁的杨楚材仍记忆犹新。

他年少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朝鲜战场上勇当卫生兵,任教于原河北交通学院,后来被调入沧州汽车配件公司,还曾任职报刊副总编。翻看他的履历,文武双全的才能不禁让人惊叹。

近日,在运河区恒大城,记者见到了耄耋老人杨楚材,听他讲述战场上的那些故事。

湘西剿匪

杨楚材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1949年8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长沙和平解放。此时,他尚在学校读书。随着解放军的进驻,学校门口的一张招兵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没多想,他就报了名。那一年,他17岁。

第一站,杨楚材跟随部队来到了湘西。

湘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起伏,洞穴连绵,历朝历代都属于统治薄弱区域,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宋朝以来,更是匪患猖獗。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奉命进入湘西剿灭土匪。

杨楚材说,有一些土匪愿意归顺投降,一些则潜入深山老林负隅顽抗。针对他们,部队先后发动了数次围攻。

从到湘西开始,杨楚材就没有穿过干衣服,用当地一句话形容湘西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和土匪们打了一仗又一仗。

“他们哪里打得赢呀!我们一个人身背五六个手榴弹,100发子弹。土匪没有多少子弹,打一会儿,全跑了。”

到1951年2月,部队歼灭土匪数万名,缴获了大量枪炮弹药。

配制药品

1951年4月,杨楚材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奔赴朝鲜战场。

那时,经过炮火的洗礼,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士兵,还接受了专业的医疗培训。踏上朝鲜战场时,杨楚材被调到47军的野战医院,成为一名卫生兵。

“4月的朝鲜,寒冷依然。当时我军地面高射炮少,又没有空中优势,只能夜间行动。时而走公路,时而在崇山峻岭间穿行。”杨楚材说。

两个月后,杨楚材所在部队到达指定位置。那里高山峻岭,林木环绕,山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很适合医院隐蔽,他们的手术室、化验室、药房、病房等就设在这些防空洞里。

“战地医院实行阶梯治疗——从战场下来的伤员有枪伤、烧伤、压伤等,首先将伤员分别送到烧伤区、枪伤区、急救区,需要手术的及时送进手术室。手术室在夜间只能依靠手摇发电机照明。手摇发电机坏了,就用马灯、手电筒照明,进行手术。炮火声、爆炸声不断,医护人员要聚精会神地治病疗伤。”杨楚材说,这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的是,伤员需要大量补充液体,而从国内运来的生理食盐水、葡萄糖注射液补给不及时,或者运输途中损坏,无法满足伤员需要。所以,医院药房的任务很重,需要在战地配制大量的葡葡糖及生理食盐水注射液。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杨楚材他们身上。

“药剂对水源要求很严,我们要到三五里以外的水源处取水,然后再烧蒸馏水配制注射液。夜间烧蒸馏水有火光不利于防空,只能白天干。而白天烧蒸馏水又有烟柱升空。”这种情况下,杨楚材和战友一起想办法,将蒸馏器架在大树底下,在树干上绑些树枝,使生火后的烟柱被树枝层层过滤,烟柱就自然散开了。在天空盘旋的敌机,根本无法发现目标,这个办法也被伙房采用。

“当时医院还规定,配制的注射液,由配制人互相注射试用,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才能用到伤员身上。”杨楚材说,自己最多的时候,一天配制了两万毫升的生理盐水。

其间,因为表现突出,杨楚材荣立三等功。

墨寄诗情

在朝鲜的时间虽不长,但很多故事让杨楚材难忘。

“医院药房不远处,住着几户朝鲜百姓。有位岁数较大的大婶经常帮助医院洗绷带、照顾伤员。一次敌机空袭,山间的简易公路炸坏了,伤员们急需运到医院来进行手术,这位大婶家的防空洞炸塌了,她从废墟中把家人救出来后,跟着一趟一趟地运送伤员;还有一次救治伤员,护士们用导尿管不起作用,就直接把导尿管放在自己的嘴里为伤员吸尿;炮弹袭来,为了掩护重伤员,一位女战士直接扑到伤员身上,自己却被严重烧伤……”杨楚材说。

那年,为了庆祝国庆节,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文艺汇演。树丛下、防空洞里,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朗诵,还有一些朝鲜百姓来参与。也是从那时起,杨楚材与艺术结缘,喜欢上了诗词绘画和书法。

转业后,杨楚材在原河北交通学院任教,1962年调沧州汽车配件公司,1982年,到北京中国汽车配件总公司,1986年在天津任华北汽车工业信息站秘书长兼某报刊副总编直至1992年退休。其间,他边工作边学习,作诗写字。经历的战争往事,化作一首首诗歌跃然纸上。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撰写的诗词也经常见诸报端。

2021-11-05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082.html 1 杨楚材 冒着战火制药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