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 影 魏志广
梅兰竹菊清幽雅静,行楷隶书苍劲有力,素描油画丰富多彩……翻开一幅幅油墨飘香的作品,72岁的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刘云甲倍感欣喜,他正在筹划一家三代人的书画作品展。从他到侄子侄女,再到孙子外孙,一家三代五人的200多幅作品已准备就绪,一幅幅作品背后,是三代人对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坚守。
刘云甲出身普通农家,自幼喜爱画画,中学时办板报、绘壁画,且迷上了毛笔字。少年时的刘云甲,聪颖、沉稳,对事物善思索而且领悟快,他托笔命纸、状物造形,皆能形神兼备。工作几十载,刘云甲坚持勤练书画,他擅长国画,山水花鸟鱼虫均有涉猎,尤以梅兰竹菊见长。书法则以行书为主,行云流水,自成一体。
岁月更迭,刘云甲的书画技艺在圈内小有名气。但他依然笔耕不辍,日复一日地练习和创作,他的言行举止和家中的文化氛围影响了后辈们。
侄子刘杨是一名公务员,看着大伯的字画长大,耳濡目染中受到了启发。八九岁时,爷爷家3间平房里挂的都是大伯的书法作品,当时有一幅“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对他影响很大。“那时候不懂书法,只是觉得大伯的字写得好。”刘杨说,当时就暗下决心要饱读诗书,将来也写一手好字。
起初,刘杨喜欢楷书,勤学苦练。上了大学,他对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转而研究隶书。如今,刘杨已为人父,家里桌上是笔墨纸砚,墙上是书画字作,4岁的女儿每天一睁眼,看到的就是爸爸在写字,小小年纪也对书画情有独钟。
“大伯从来没有刻意要求晚辈练字学画,我们更多的是受环境的影响。”说起传承,刘杨觉得那是一种潜移默化,大伯的言行举止,他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乃至一些作品的精髓,都提醒着他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做事要持之以恒。
节假日,刘杨经常会到大伯家里,爷俩就某个字或某幅作品切磋讨论,大伯偶尔也会指点一下,刘杨的书法功底日渐深厚,作品也在多个书法大赛上获得奖项。“侄儿虽说是初出茅庐,但已超越我当年的水平。”对于刘杨的书法,刘云甲很是肯定。
十几年前,刘云甲外出旅游,看到一幅“忠为禄本,孝乃福源”的楹联,觉得很有寓意,便在小本上记了下来。一次活动中,他请当时的沧州市书协主席李德瑞写了下来,装裱好挂在卧室墙上。孙子刘书香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看着这幅字总会问爷爷是什么意思,刘云甲就会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
在刘书香的记忆中,爷爷除了写就是画,爷爷画的梅兰竹菊松不计其数,每一幅都透着君子风,就像他为人处世一样,艰苦朴素、铮铮傲骨,是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爷爷画虎,虎逼真得像要跳出来。刘书香看着有趣,也学着一笔一画地画;爷爷画竹子,每一根都很细腻,刘书香也拿笔比划。渐渐地,刘书香喜欢上了画画。初中开始就跟着专业老师学习,素描、水粉、国画、工笔画都有所涉猎。有了美术基础,大学所学建筑设计也得心应手,在众多设计比赛中获得奖项。如今,刘书香在一所中学任美术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不少作品。
除了侄子和孙子外,侄女和外孙也热爱书画,还在上大学的侄女画的动物惟妙惟肖,外孙的书法作品还入选了省市博物馆。晚辈们勤奋苦练,孜孜不倦地传承书画艺术,刘云甲看在眼里,乐在心上。
“兴趣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热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靠长久的磨炼和坚持。”整理着三代人的作品,刘云甲满怀希望,他给书画展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古稀新声。希望后辈们再接再厉,将家族书画文化传承下去,为沧州文化和文明的延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