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第02版:02

34位老人乐享暖心午餐

——我市慈善助老食堂见闻

本报记者 孙晓卉

11月10日上午,运河区公园办事处明珠社区办公楼旁的平房内,沧州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志愿者们,正在为辖区的15位80岁以上老人准备午餐。虽说不收一分钱,可大家没有丝毫马虎。“蔬菜至少洗三遍”“炒菜要少油少盐”“米饭要焖得软一些”……忙碌了一上午,午餐准备完毕。按照分工,社工刘红芹和另外几名志愿者带上包裹严实的饭菜,骑上电动车穿梭于社区之间,为老人送饭。

今年4月,爱心人士曹淑丽在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市民政局慈善社工科,说出了她的想法:“和身边的志愿者们一起,为身体不便、高龄特困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这一想法,恰好与市民政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社区养老模式的思路不谋而合。为此,市民政局相关领导带领曹淑丽等人,赴杭州雨花老年事业发展中心进行了考察学习。几天下来,在社区打造慈善助老食堂的想法应运而生。

经市民政局协调沟通,慈善助老食堂落户在明珠社区,完善了食堂运营管理的相关制度。有了政府搭建的平台,曹淑丽和20多名志愿者快马加鞭地筹备起来:用筹集来的爱心款装修了房屋、置办了炊事设备。为了让服务更专业化,曹淑丽还组织大家参加社工知识学习和考试。随后,经市民政局同意,成立了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市慈善总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运用社工理论指导慈善助老做足了功课。经社区推荐、入户走访,最终确定了首批34位受助对象。对这些老人,又根据实际情况分为11位每天送餐和23位每周一次送餐,平均下来,每天社工们要为14至15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如何让老人吃得舒服健康?社工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食材尽量选择当地当季的新鲜果蔬,米面油和调味品存量不超过一个月。考虑到老人牙口不好,配菜时尽量切小块切细,烹饪过程中也尽量把菜做得软和些;主食、小咸菜都要亲手制作,避免买来的不合老人的口味……

“大姨,今天做了您爱吃的白菜豆腐,快尝尝好吃不?”“大伯,多吃点儿南瓜,对您的身体有好处。”……在居民孟凡胜和关秀珍老人的家中,社工刘红芹将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桌。吃着可口的饭菜,关秀珍和刘红芹拉起了家常:“就愿意让你们来家说说话,你们来了,孩子们也不用家里单位来回跑。这不,孩子们说了,有时间也要到你们那帮帮忙,去献份爱心。”“那可太好了,我们热烈欢迎!”刘红芹回应着。今年90岁的孟凡胜身体不是很好,两个儿子都工作繁忙,照顾起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还是靠老伴儿关秀珍。慈善食堂提供免费午餐,既缓解了两个儿子来回奔波之苦,又为两位老人孤独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温暖。

从老人家出来,刘红芹边走边说,受他们的影响,不光是老人和他们的子女想要来食堂帮忙,有的老人干脆直接捐款。付金升老人在享受了贴心的免费午餐后,将100元钱交给刘红芹。他说:“闺女,你们真是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放在心上了,钱不多,是我的一份心意。”服务老人的同时,社工们也是收获满满。“刚退休时真是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儿什么,自从加入到沧州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学习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参与社工服务,精神充实了,身体状态也好了。”社工项桂兰说。

如今,慈善助老食堂已然成了明珠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34位老人享受着“幸福的午餐”。谈及下一步的计划,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提升服务、总结经验、形成体系,在更多社区进行推广复制,构建“政府推动、慈善带动、社工撬动、社区互动、志愿联动”的居家养老新模式,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享受温暖。

2021-11-11 ——我市慈善助老食堂见闻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606.html 1 34位老人乐享暖心午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