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
第06版:06

别样童年方寸间

本报记者 赵玉洁

前不久,“东方红·百首红歌颂党恩”印人一家篆刻作品展在沧州美术馆开展。

在展览现场,一个小小的身影穿行其间,背着扩音器,专心地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进行着讲解。

她,就是沧州市实验小学二年级5班的李若然,也是本次作品展的作者之一。

从小爱印石

三岁学篆刻

李若然的爷爷奶奶和父母擅长篆刻,耳濡目染之下,李若然从小就对印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抓周时,李若然把印石和毛笔紧紧攥在手中。爷爷奶奶不禁感叹:“与20多年前她爸爸抓周的情形一模一样,时光也仿佛回到了过去。”

李若然把那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印石当作积木玩,还跟着爷爷一起整理,认识各种印石的材质。“鸡血石”是她喊出的第一种印石名称,那时她还不满三岁。

看着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时常在印石上刻刻画画,李若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岁提笔,三岁弄刀,手不离印石,年幼的李若然开始跟随家人系统学习篆刻知识。别看她今年刚刚8岁,却已有了四五年的篆刻经验。

忙时勤观展

闲来泥作伴

篆刻艺术与书法、国画的联系尤为紧密,三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

从蹒跚学步时起,李若然就被家人带着参观各种展览。她不仅是沧州市博物馆、群艺馆和一些美术馆的常客,还定期和父母一起参加沧州的文创市集,观赏学习不同种类的艺术工艺,展示自己的作品。她用一方泥巴制作的肖形印“小猪佩奇”,曾得到了众多赶集人的认可和赞扬。

李若然的篆刻启蒙是从泥巴开始的,因为年幼力道小,刻不动印石,爸爸就用泥巴做成印章的形状,晒干后供她练习。但是往往供不应求,三四天才晒好的泥块,李若然只用短短半天就刻完了。

每当这时,若然就会拿起小锤子和小桶,和爸爸一起制作“印石”。她先用锤子把干了的泥块儿敲碎,用水浸湿,然后摔打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再慢慢等泥晒干。每次总是干得专注而认真,没有一丝敷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6岁的李若然通过电视与网络了解到疫情的危害与影响,看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声援武汉;看到工人们不眠不休,七天完成医院的建设;更看到那深深嵌在脸上的隔离面罩下,一双双疲惫又坚定的眼眸。李若然用手中的刻刀,记录下心中的感动,先后完成了“武汉加油”“白衣天使”“风雨同行”“战疫”等6方作品。

在沧海印社举办的“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篆刻作品网络展活动中,李若然的作品全部入选参展。

此后,李若然创作的作品又先后参加了沧海印社成立35周年“金石书画作品展”和“颂党恩·报国情”命题篆刻作品展。

印人一家展

童心颂党恩

从小,奶奶讲的革命英雄故事伴随李若然成长。两三岁时,她和爷爷奶奶学唱红色歌曲。4岁时, 爷爷奶奶带着李若然,沿着爷爷当年入伍的足迹,北上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入大兴安岭林海雪原,直至漠河国境线。一路上,爷爷和战友们每到一地,都会给李若然讲述当年在高寒地区为祖国修建铁路的经历,回忆军营中的往事。

红色种子就这样在李若然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她曾告诉爷爷:“长大以后,我要加入少先队,加入共青团,还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家人们商量着要以红歌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篆刻作品时,李若然大声宣布,她和弟弟也要参与其中。

“东方红·百首红歌颂党恩”印人一家篆刻作品展上的作品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李若然和弟弟集体创作,其中13幅出自李若然之手。她善古玺印式,印文多采用大篆、象形文字,单刀直入。《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妈妈教我一支歌》《红旗飘飘》等作品稚嫩中显灵动、拙朴中含技巧。一家人以经典红歌为素材,通过篆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表达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2021-11-15 本报记者 赵玉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831.html 1 别样童年方寸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