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年轻干部要让学习伴随终身,懂学习、会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实践。
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笔者身边的个别年轻干部抱怨在基层工作缺少时间,总感觉精力不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顾不上”为借口就忽略了读书的重要性。时间不够就“挤”,读书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充电的过程。只有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从中悟出道理,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黄生借书说》中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基层干部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图书室、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遇到难题不懂要“钻”,不能仅仅埋头于“文山会海”,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从理论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钻”出答案,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填充盲区、丰富经验。
要贯彻“识”和“融”的意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中难免会听到一些负能量的言语,遇到一些敏感的问题,如何判断是值得学习的“真知灼见”还是应当警戒的“一面之词”,这时,精准敏锐的判断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年轻干部要修炼一双“火眼金睛”,准确识别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要多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要将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融合在一起学习,找准角色定位,主动学习对口知识。要善于查漏补缺,缺什么就补什么,工作中遇到不懂或不熟悉的政策,要及时翻阅相关法律法规“补补脑”。
要把握“学”和“干”的平衡。工作不等同于学校,很多年轻干部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学习能力很强,但容易将学习和工作脱节,最终给人留下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印象,成为百姓口中的“书生”“呆子”。其实只有将所学、所思、所想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才能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能人”“巧匠”“实干家”。年轻干部要把握好“学”和“干”的平衡,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要以“学”立身,以“干”行事。既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难题中去,努力搬走“绊脚石”、赶走“拦路虎”,又能将工作中的经验及时总结提炼,在干事中“留心眼儿”,想想哪里还能提高、看看还需要注意什么、找找其他方法路径。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需忙。学海无涯,年轻干部作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一环,为避免工作中“本领恐慌”,更要珍惜光阴,如饥似渴地学习,准确识变、融会贯通,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开创佳绩、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