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贤能人大部分都是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除了拥有敢拼敢闯的魄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还怀有对故土乡愁情怀的天然优势,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
培育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既是历史传承,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塑形、铸魂、赋能培育工作,发挥好他们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催化作用,广开贤路、广纳英才,让更多的乡贤能人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塑好形筑好巢,营造回归故里新氛围。新时代美丽乡村承载着我们的“诗意与远方”,乡贤能人与乡村联系的纽带是乡情与乡愁。历史变迁,乡愁已从抽象的情感寄托发展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符号。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吸引更多的乡贤能人回归故里。同时,发挥乡贤能人的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农村建设规划,形成双向优化选择,助力乡村振兴。
铸好魂守住根,挖掘文化资源新优势。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保护、挖掘、弘扬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使本地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着力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名片。梳理古今乡贤名人,传颂好乡贤故事、发现新乡贤人才,通过建立具有特色的乡贤馆,作为区域传播文化的中心,凝聚文化共识,唤醒集体意识,强化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赋动能建制度,打造吸引人才新平台。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实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目标导向,坚持广开视角、广辟渠道,创新沟通联系方式,加强建章立制和规范引导,比如搭建公共服务和创业信息平台,统筹产业、财税、科技、人才等政策,为在外各类人才提供政策法规、产业导向、投资信息等全方位指导;给回乡人士办理职称评定、征地、拆迁、办证等事宜;将条件成熟、村民信任的回归乡贤作为村级班子成员人选等。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乡贤权益保障办法,注重解决乡贤回归后的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吸引更多的乡贤能人为本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比“引进来”更重要的是“留得住”,各级党委政府要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地,提供精准服务,建立用才、育才、惜才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乡贤能人回归农村、扎根农村,在广袤农村实现自己心中的星辰大海。
(作者单位:沧县仵龙堂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