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第05版:05

标准 是过程而非结果

素 心

不可否认,色味既有着食物的魅力,也饱含了一座城市的记忆。

早在2016年,肉夹馍、牛羊肉泡馍、山西刀削面等小吃出台地方标准。从面的取材、形状、加工流程以及英文名称等多方面进行界定,羊肉泡馍甚至将造型应体现“‘银网罩盖、双鱼浮顶’的特色,碗内无汤”,且“入口无汤汁”列入标准之中。

保护也好、开发也罢,越来越多的地方小吃走上了标准化之路。

几个月前,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了速食装鸭血粉丝汤的生产标准,对产品的“含鸭量”、高汤、物料包、重量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涵盖了鸭血、鸭肠、鸭肝等鸭产品。

这又掀起了网友的新一轮热议。支持者认为,对地标小吃进行标准制定,就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规范,也是做好餐饮企业和城市形象的需求。

但反对之声也此起彼伏——地方特色美食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恰是因为特色二字,同样一种美食,每一家都有其细微的不同,也正是这样的不同探索和尝试,才让地标小吃更具特色。

每一方都论据充分。

支持地方对产品标准进行全力打造的认为,统一标准在将一个城市美食名片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可以立下汗马功劳。不信你看,仅是2020年,袋装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销售收入就约为240亿元,美食通过标准的包装,可以成长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而反对的一派则坚持,如果把同一类菜肴都统一标准化了,原有各自特色的品牌也会陷入同质化竞争,标准也许会抹杀创新。

地方美食建标准,是束缚还是保护?标准化能否延续中华美食传统精湛的工艺和特色?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舌尖上的非遗”?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作坊,标准化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要规范还是要特色”就不再是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毕竟,地方特色美食想要保持旺盛生命力,依旧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2021-11-16 素 心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0920.html 1 标准 是过程而非结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