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志辉 本报通讯员 田洪霞 刘 丽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以党建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加速度”,大力实施“党建+集体经济”工作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县517个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5万+”,10万以上的村394个,50万以上的村114个。
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提升乡村振兴“源动力”,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助力农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今年到目前增速达到16.6%。
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依托,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大力推动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结合,成功举办傅家圈桃花节、大白洋桥香椿节、大官厅油菜花节,逐步形成御碑苑、香海蝉林、兴济美食小镇等11条精品休闲旅游线路,网红“打卡地”更是层出不穷。
……
今年以来,沧县以开展“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干大行动为契机,切实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补齐“三农”领域的短板弱项,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激荡旋律。
成果巩固不掉队
初冬时节,沧县汪家铺乡彭店村48岁的脱贫户滕仁刚正在温室大棚里忙活着,草莓即将进入采摘和销售旺季,他的草莓品质好,价格公道,还未到收获的季节,订单就已经排了队。
滕仁刚2017年因为车祸造成肢体残疾,家里失去唯一的劳动力,一家四口举步维艰。2018年他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家庭享受到各项扶贫政策。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帮扶责任人的支持下,他建起大棚,靠种草莓成功实现脱贫,日子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沧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动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做好政策、产业、机制、工作等多方面衔接,强化“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认真制定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脱贫村和脱贫人口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也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严格落实五级书记负责制,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