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当好“一线总指挥”,结合自身实际谋划推动一批“书记项目”;各相关部门坚持全县“一盘棋”,在用地保障、资金整合、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市场流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和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有效调动企业参与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同时,规范用好财政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对全县5113万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采取投资和入股方式参与企业经营项目,签订稳定收益合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对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信贷需求开展全面摸排,并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做到“应贷尽贷”,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助力其增产增收。
产业兴旺促发展
在中国枣产业的地图上,沧县崔尔庄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已形成以枣制品加工为主,集商贸市场、全国物流、冷库仓储、第三服务业等于一体的链条性产业,年均产值超80亿元、创利税超2800万元、带动就业超3万人。
红枣产业逐步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华丽转身,是沧县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展现。今年以来,沧县县委、县政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坚持用办工业的思维搞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引培和农特产品加工,筛选出25家特色产业经营实体,纳入县园区建设项目库,实现了“一乡一园”,强力推进金丝小枣、生猪、乳品、肉鸡、蛋鸡5个产业集群和思宏金丝小枣、杂粮、蛋鸡、生猪、桑葚五大示范区发展,重点打造“美枣王”、“好”牌、“沛然”、“春酝”、“鑫翰”等高端精品。金丝小枣、桑葚、杂粮等产业集群任务目标完成,生猪、乳品、肉鸡、蛋鸡等产业集群和示范区均实现超额完成。目前,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园区8家,全县生猪存栏18.2万头、出栏30万头,蛋鸡存栏达到258万只、产蛋3.35万吨,肉鸡出栏720万只;奶牛存栏1952头,生鲜乳产量达到1.2万吨;杂粮种植面积 3.5万亩;金丝小枣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全县已有农产品商标近千件,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多元产业发展之路。
努力把“传统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利用冬春农闲和部分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精准发力、因人施策,大规模开展农业职业技能、电子商务综合线下和线上系列培训,加快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截至目前,新增农业合作社20家,新增家庭农场47家,指导规范运营的合作社290个;农村网络销售额9亿元,增长率为3%。
坚持把乡村旅游嵌入乡村振兴大局。以2021年全市旅发大会为契机,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争取打造“一带”(大运河文化带)“四区”(捷地水利文化区、兴济美食文化区、香海蝉林康养度假区、倒虹吸滨河公园区)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谋划串联各旅游景点,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沧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曹庄子村、宋官屯村、南堤村、刘进士村等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人气飙升的打卡地。
“90后”大学生张宸,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成为一名农民。在自家的万亩农场里,她陆续给11台农业机械装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耕、播、施肥、填土、收割的全自动化。“我这万亩农场的机械用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种机不用人驾驶就可以干活啦。”小姑娘自豪地笑着告诉记者。她用科技打造出一幅新型农民不用下地,在智慧农业平台上“躺着收获”的场景,让种了几十年地的父辈们大开眼界。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转变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给传统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范儿’,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和年轻人进入农业产业。”沧县县委书记杨猛表示。
生态宜居生活美
今年中秋节期间,沧县兴济镇南堤村,金灿灿的稻穗低头弯腰,螃蟹在稻田里四处游荡,白鹭灰鹤不时从头顶飞过,村外好似江南美丽风光;平坦的路面、干净的街巷、美丽的荷塘,村里的环境同样赏心悦目。
南堤村通过盘活低洼地种植水稻,依托稻田蟹扩宽乡村游,收藏老种子种出“老味道”,走出一条“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新路,既有美丽乡村的“颜值”,又留住了乡愁。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沧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围绕“五清三建一改”任务,全县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继续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目前,全县已完成20555座改厕任务,同时改造村委会、活动广场小型公厕113座,累计改造卫生厕所8.8万座。
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日均收运生活垃圾360余吨,所有村庄全部实现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
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投资959.52万元,在李天木镇孙庄子村、捷地回族乡马辛庄村、姚官屯乡干河村、风化店乡东曹庄子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15个美丽乡村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庄标识、巷道硬化等9个项目。
……
如今的沧县农村,“美颜”模式全面开启,既有都市的整洁便利,又有田园的风光旖旎,村民们纷纷感慨:“房前屋后干净了,居住环境舒适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越来越好了。”
深化改革激活力
沧县兴济镇宋官屯村是运河岸边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年轻人以外出务工或搞个体零散养殖为主,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2017年11月,宋官屯村积极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在村党支部组织带领下,用集体的800亩地入股,将全村99%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大力发展林木种植和林下经济,让村集体的老旧“血管”彻底“活”了起来。如今,村里成为安徽亳州中药材种植基地、“沧州火锅鸡”和“德州扒鸡”原料鸡养殖基地,村集体2018年实现纯收入55万元,2019年纯收入突破60万元,2020年村集体纯收入达到153万元,跻身“全国文明村镇”行列。
宋官屯的巨变,正是沧县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根本方法和途径。沧县统筹谋划、突出重点、试点先行、积极推进,初步探索出农村改革的“沧县经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全国试点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促进联合与合作、提升县域指导扶持服务能力等13项任务开展,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显著提升,带动全县农民合作社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服务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共有县级示范合作社49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市级家庭农场1家。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明确了任务和路径。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实施“党建+集体经济”工作模式,引导村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幸福感节节攀升。截至目前,在全县517个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5万+”基础上,打造白洋桥村的香椿基地、南堤村的水稻基地、宋官屯村的林下经济种植基地等一批“50万+”“100万+”示范村。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充分挖掘土地经营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多种形式,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收购,发展壮大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截至目前,流转土地共计81.86万亩,流转率68.54%;全县农业托管服务组织新增5家、达到35家以上。
夙夜勤勉踏实干,明朝春色倍还人。现在,在沧县乡村听到最多的是“发展”话题,看到最多的是“实干”场景。也正基于此,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沧县大地上加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