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崔兰仙的外孙,关于姥姥的生平事迹,有些叙述与事实不符,作为后人,我们希望通过媒体还原姥姥的真实经历。”日前,程力刚来到沧州日报编辑部,向记者讲述了抗日英烈崔兰仙的故事。
她是进步学生、杨家少奶奶,更是冀鲁边区妇女救国总会主任、抗战英烈。她影响弟弟加入抗日队伍、与丈夫各自奔赴抗日前线、最后血洒沙场……随着程力刚的讲述,烈士崔兰仙的形象,愈加丰满、立体、有血有肉;她身后,那支浩浩荡荡的抗日队伍、那个异常艰难的年代,以及围绕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为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抗日战争,提供了详实的信息。
一见记者面,程力刚就从背包里拿出了1950年颁发给崔兰仙公公杨振江的烈属证。上面写着:“兹有崔兰先(应为仙,记者注)同志在伟大的革命战争中,为完成中国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壮烈殉国,其家属应享受烈属待遇。除依法给予抚恤外,持发给此证,以资纪念。”
程力刚,63岁的退休中药师,崔兰仙的外孙。他说,世事沧桑,如今,唯一和姥姥有关的东西,只有这个烈属证了。遗憾的是,烈属证上的名字还写错了。
这个写错了名字的烈属证,就如同流传下来的崔兰仙的故事一样,经历了岁月的磨洗,有些地方已然漫漶不清,需要今人去揭开迷雾,还英雄以原貌。
作为烈士后人,程力刚正在这样做。
走进泊师
探寻姥姥信仰起点
1915年,崔兰仙出生在盐山县旧县镇东街崔家园子一户普通农家。她的父母勤劳朴实,生活比较富裕,育有两男一女。他们视女儿如珍宝,当时的女孩子都在家裹足学女红,他们却把8岁的崔兰仙送去学校读书。
后来,崔兰仙考入位于泊镇的省立第九师范学校(今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九师不仅学习氛围浓厚,还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1926年,这里就成立了共产党党支部,有了党的声音和活动。崔兰仙怀着一颗朴素的爱国心,积极投身学运活动,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这里,奠定了她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
关于崔兰仙的入学时间,有的说是1931年,有的说是1929年,到底是哪一年呢?
今年5月12日,程力刚来到这所学校。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当他翻开1933年编印的泊镇九师同学录,看到崔兰仙的名字赫然位列女三班第三页第一名时,他的眼泪顿时下来了。更让他情难自禁的是,这里还注明了崔兰仙的入学时间:1932年,以及她的字:淑芝。
“我母亲都不知道姥姥的字叫淑芝!”
学校刘主任专门陪他在校园走了一圈。刘主任说,泊镇九师从1925年建在这里,一直没有迁址,虽然建筑不是原来的建筑了,但土地还是那块土地。你走的地方可能和你姥姥的脚印重叠。
这番话让程力刚心头又是一热,也更坚定了他寻访姥姥故事的信心。
入党时间
几经查证依然是谜
“关于姥姥的入党时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有的史料说是1938年2月,有的说是1937年,网上一些文章,前后文还出现了不一样的说法。”崔兰仙到底是什么时间入党的?后人们一直在探寻。
程力刚说,母亲生前曾询问过姥姥的老战友:冀鲁边区农救总会主任姚任远、冀鲁边妇救总会宣传部长傅素梅。
姚任远说:“崔兰仙入党时间不会晚于1937年,应该在1935—1937年之间。我和马振华在津南特委工作期间,都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马振华作为津南特委特派员,以串书馆先生的身份,到各地指导革命工作,崔兰仙创办的学校就是他的联络点之一。马振华不可能用党外人士当联络点。“七七事变”后,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旧县成立。崔兰仙走上抗日一线。从这些重大事件看,她当时已是党员。”
傅素梅当年跟随崔兰仙从事革命活动。她说:“我1937年入党,在她身边工作时,她那时已经是党内干部了。”
崔兰仙的入党介绍人是谁?就连她生前的老战友也不知情。“最清楚的应该是姥姥的联络人、领导人马振华。不幸的是,1940年,在薛庄突围战中,他壮烈牺牲了。如今,姚任远、傅素梅这些知情人已经去世,姥姥的入党时间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憾,但想到她所追求的理想已经实现,党和国家、人民没有忘记她和她的战友们,程力刚就觉得可以告慰姥姥的在天之灵了。
抗战时期
夫妻奔赴不同战场
从九师毕业后,崔兰仙回到家乡,创办贫民小学,用勤工俭学的方式帮助贫民子弟接受教育,获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不久,她与旧县北街的杨新国结婚了。
“有些文章说,1935年,崔兰仙在父母包办下,被迫和旧县镇大地主杨铮侯的儿子杨新国结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姥姥、姥爷的婚姻,程力刚表示,目前各种介绍资料严重偏离了事实,现在到了还历史真相的时候了。
程力刚说,单从把姥姥送到新式学校读书,就能看出太姥爷太姥姥思想很开通。他们不可能违背女儿的意愿,强迫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崔兰仙当时已是一个受过良好现代教育、有着强烈进步思想的青年,按照她后来表现出的宁死不屈的倔强性格来看,她也不可能屈从于包办婚姻。崔兰仙嫁给杨新国的原因,只有一个:在她心目中,杨新国是一个和她有共同追求的进步青年。
事实上,杨新国是一位在正面战场英勇杀敌的抗日英雄。
杨新国不是杨铮侯的儿子,而是杨振江之子。杨振江,就是那位拥有烈属证的老人。当时的杨家在盐山富甲一方,杨振江行二,杨铮侯行四。
程力刚说,关于姥爷的情况,他是从姥姥的大哥崔步营那听来的。
“姥爷比姥姥大两岁,初中毕业后入伍,在宋哲元的29军学兵营当学生兵,后被保送到黄埔军校某分校学习,毕业后返回29军,任学兵营教官。1935年初,姥爷返回家乡与姥姥结婚。婚后,姥爷返回部队,姥姥继续办学。这年年底,他们的女儿出生。由于姥爷不在家,姥姥只好搬回娘家住。姥爷回家探望,给女儿取名杨景霞(后改名为崔景云)。姥爷每个月都寄薪金回来,每半年回家探亲一次。最后一次回家是1937年春天。没多久,“七七事变”爆发。听说姥爷所在的部队,在北平南苑和鬼子血战,姥爷受伤突围,和部队南撤了。再后来,姥爷托人捎来一封信和一笔钱,想让姥姥南下相聚。但这时姥姥已经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冀鲁边抗日斗争中,是否回信?怎么回的信?我们就不知道了。”
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春,有人从天津捎信给崔步营,说杨新国旧伤复发在天津去世,让家人去处理后事。崔步营急忙赶到天津,在众人帮助下,把杨新国的遗体安葬在公墓。直到此时他才得知,杨新国因战功已升为少将。杨新国遗物中,有一件青布长衫,崔步营认得,那是妹妹崔兰仙亲手缝制的。多年征战,杨新国一直带在身边。崔兰仙1942年为国殉难后,他一直没有再娶。
一门英烈
姐弟双双血洒碧霄
崔兰仙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做杨家少奶奶,但她志不在此。她办学为的是改变贫苦孩子的命运,进而改变这个世界。杨铮侯是崔兰仙的四叔公,他很佩服这个有文化又有强烈救国救民思想的侄媳妇,多次与崔步营说:“你妹妹是女中豪杰,要干大事的。”“七七事变”后,中共津南工委策划建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崔兰仙的策动和争取下,杨铮侯投身抗日革命阵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创建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我们家出了两位烈士,除了姥姥崔兰仙,舅姥爷崔步云也是其中之一。”程力刚说。在崔兰仙的影响下,她的大哥崔步营送情报,筹粮款,弟弟崔步云投笔从戎,加入抗日队伍,嫂子和弟妹也都参加了抗日活动,崔家成了堡垒户。1939年,萧华率领部分冀鲁边部队转战鲁西开辟新的根据地。崔步云随部队去了鲁西,从此在山东一带征战。抗战结束后,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1947年,在济宁之战中,他壮烈牺牲。
崔步云随军南下后,与家中失去了联系。家人一直不知道崔步云是死是活。
直到最近,他们才通过各级部门及相关史料,知道了崔步云早已牺牲的消息。
程力刚和家人奔赴济宁,希望能找到崔步云的坟茔。然而,置身日新月异的济宁城,他们不知从何寻找。手头只有当年三纵司令何以祥留下的那段文字:“济宁之战,三纵广大官兵表现是英勇的,二十七团二营副教导员崔步云,带领四连坚守突破口,在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呼:济宁是人民的,胜利是我们的……”
当时牺牲的我军官兵的遗体没有来得及收敛,被集体埋葬在济宁南郊。时过境迁,英雄之魂早已融入这片土地。
重返牺牲地
捧一抔黄土带姥姥回家
1942年6月9日,日军开始对冀鲁边区进行规模空前残酷的大“扫荡”。12日拂晓,崔兰仙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博(又名张岫石)带领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在东光县刘大瓮村南花子坟一带遭敌袭击。为了掩护部队突围,崔兰仙跑向花子坟开枪吸引敌人。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最终因敌众我寡,崔兰仙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年仅27岁。
有人说,崔兰仙是妇救会干部,不是战斗人员,为啥要她留下来掩护别的同志?程力刚和母亲也曾有过类似的疑问。他的母亲向崔兰仙的老战友姚任远、傅素梅等人求证。他们说,当时张博正在发疟疾,崔兰仙带着警卫连冲出包围后,发现张博没有跟出来,她又带着警卫连杀回去找到张博,这时被敌人咬住,为了保护部队、保护张博,她下命令给警卫连长,让他保护张博带着部队突围。她说只要部队还在,抗战就有希望。她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部队百十个人的生命,换取老战友的生命。马振华、张博、崔兰仙都是津南工委的人,他们的战友之情,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崔兰仙牺牲后的第二年,张博在庆云陷入日军包围而壮烈牺牲。2015年,他们俩共同被列入全国知名抗日英烈名录。
很多文章中说,崔兰仙参加革命后,便将女儿托付给母亲抚养,母女俩很久也见不上一面。她每次见到女儿,为女儿新做的鞋子总是小的,只好重新量了再做。向程力刚求证此事,他说:“这是真的。姥姥牺牲时,母亲只有6岁。她记得,姥姥牺牲前路过旧县镇,给她量了脚,说要给她做双鞋子。接到牺牲的消息后,到房东家清理遗物时发现,除了文件,还有一双孩子的鞋样。母亲这辈子,一看到新鞋,都会伤心。”
程力刚专程来到刘大瓮村花子坟——崔兰仙的牺牲地。他缓缓跪下,抓起两把曾经被姥姥鲜血浸透的黑土,一时间泪如泉涌。他使出浑身力气,高喊:“姥姥,姥姥,跟我回家……”
事后程力刚说,这声“姥姥”,他憋了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