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
第03版:03

民间“葫芦王”高保芳:

葫芦上“烙”出大千世界

本报记者 孙 杰

“葫芦王”高保芳展示自己的作品

葫芦烙画作品

高保芳精心创作

盐山县千童镇东荣村高保芳的家,像一个葫芦的世界。房子面积不大,墙上吊着、衣架挂着、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葫芦。葫芦上绘有精美的图案,这都是高保芳自己种植并加工制成的工艺品。

自幼爱好书画

今年67岁的高保芳,坚持绘画已经有50多年了。他在葫芦上烙的“松鹤延年”“鸳鸯戏水”“鲤鱼跳龙门”“关羽像”等图案惟妙惟肖。令人惊讶的是,高保芳的美术功底完全是依靠自学和积累练就的,可以说是无师自通。

高保芳从小就喜欢美术,生活中,他有一个习惯,无论是报纸、杂志、挂历还是宣传页,只要他看到喜欢的图案或者字体,就会把它们剪下来夹到本子里。有时间的时候,就拿出来照着画一画、写一写。

参加工作以后,单位知道高保芳画画不错,就让他定期出板报、做宣传画。村里有需要绘画、写字的时候,也总是第一时间找到他。这样的经历也促使高保芳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练习书法和绘画。

无意中与葫芦结缘

两年前,高保芳的儿子从外地带回了一个葫芦。高保芳学着别人把玩了一段时间,觉得挺有意思。出于好奇,他把葫芦种子撒在自家院里,尝试着种葫芦。

葫芦渐渐长成,他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在葫芦上烙画。高保芳从手机上看过葫芦烙画,自己也想着尝试一下。“在葫芦上作画一定要挑选品相好的葫芦,而且不同造型的葫芦适合创作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为此,高保芳开始买种子,也从别人手里搜集稀有品种的种子,在自家大面积种植起葫芦来。

高保芳在大儿子和小儿子院里各种了1架葫芦,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上3架葫芦。小到二三十厘米,大到七八十厘米的葫芦;“三七肚”“四六肚”“五五肚”造型不一的葫芦;还有八宝、小蛮腰、花瓶、鸡腿各个品种的异型葫芦,高保芳都要种个遍。用他的话说,周正的葫芦和奇特的葫芦是最容易进行创作的。

“种葫芦可不像种庄稼那么简单。因为开始不懂技术,有时光长秧,不结果。”谈起葫芦种植,高保芳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在,每天早上授粉,葫芦才能长得周正……”几个院子里的葫芦,他都要亲自打理。如今,高保芳从手机上看直播学习科学种植,每天围着葫芦打转,忙前跑后,乐此不疲。

烙画作品赠予亲友

从葫芦上作画,光准备工作就很繁杂。为了种出品相好的葫芦,从幼果就要开始定型。等到葫芦成熟了,还要通过挑选、打皮、清洗、晾晒、磨光等多道程序。往往几十个葫芦里才能挑出一个精品。别人玩葫芦,是在手里团,高保芳种植的葫芦又高又大,只能戴着白手套抱在怀里慢慢打磨。

每次作画,高保芳先用铅笔在葫芦上勾勒出样图,然后再用电烙铁沿着笔迹轻轻划过。每次操作都需要格外小心,劲用大了或不小心走笔了,都无法修复,这个葫芦也就作废了。“烙铁划过之后,要赶紧抹上晕染油,这样烙出来的葫芦才更有光泽。”高保芳边演示边说。

高保芳创作的葫芦烙画多以古典历史故事为主,例如“老子出函谷关”“关羽像·义薄云天”“五牛图”等,他也常画一些带有“福”“禄”“寿”“年年有余”等美好祝愿字样的作品。象征美好寓意的葫芦与象征传统文化的烙画完美结合起来,这种美着实令人着迷。

曾经,高保芳挑选了一个高40厘米,皮色好的葫芦,花了十几天工夫烙了一幅《五牛图》。他把这个葫芦摆在柜里的显著位置,每日欣赏,喜欢得不得了。有一天,儿子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一眼便相中了这个葫芦。尽管高保芳万般不舍,最后还是把烙有《五牛图》的葫芦送了出去。“人家能相中,说明认可和欣赏我的手艺,我自然也高兴。”高保芳一脸微笑着说。

到现在,高保芳已经烙了200余件葫芦工艺品。平日里,有亲朋好友看见喜欢的葫芦烙画,便向他讨要,他总是很高兴地送给人家。他说:“我送出的不仅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还有一份美好的祝愿。”

2021-11-20 本报记者 孙 杰 民间“葫芦王”高保芳: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1374.html 1 葫芦上“烙”出大千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