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第03版:03

埋藏在土里的守护者

——人面兽身镇墓兽

先秦至唐代,在古人的墓中会经常出现无法知其功能或神灵模型的怪兽俑像,它们被称为镇墓兽。镇墓兽是集合现实世界中人和动物躯体部分优势的“综合动物”,塑造出威猛、狰狞、凶狠的外貌,用来表现超乎常人、超乎自然的神力,以期镇墓驱邪、保护死者亡魂。从考古发现和研究资料表明,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

1972年,在河间南东村东魏邢宴墓,就出土了人面兽身釉陶镇墓兽。此镇墓兽人面兽身,通身施绿釉,浓眉圆目,蹲坐在平板台上,背部有向上的三角锥脊。从外貌造型来看,这件镇墓兽相对其他时期兽身镇墓兽要清秀、柔和。这是因为在东魏初年,鲜卑人与汉人之间民族矛盾尖锐,为调和胡汉关系,笼络汉族地主,促使鲜卑进一步汉化,尤其是在汉文化和平理性精神的影响下,镇墓兽造型开始变得端庄、平和,鲜卑文化中雄壮、粗犷的成分逐渐减弱。

在这一历史时期,以牛车为中心,包括男女侍俑、武士俑、镇墓兽在内的俑群,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随葬器物,而俑群构成也有较为严密、规范的组合和制度。所以镇墓兽往往会成对出现,一为人面兽身,一为兽面兽身,多做蹲踞状。人面兽身镇墓兽可追溯到北魏,到唐代中期,此类镇墓兽减少,至天宝末期近于消失。究其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想开始出现新理念,表现在埋葬习俗上即是由注重葬礼转为注重丧礼,逐渐接受了堪舆术的丧葬观念和丧葬礼仪,同时其他物品的出现,也开始替代随葬镇墓明器。

沧州博物馆收藏的镇墓兽是在器表上进行彩绘,白彩打底,再以绿色赋彩,色彩的加入为镇墓兽奇幻角色造型设计增添神秘色彩,极具代表性,且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孙洁玉

2021-11-23 ——人面兽身镇墓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1531.html 1 埋藏在土里的守护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