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第05版:05

四星玻璃 造中国自己的疫苗瓶

受 制

王焕一指导中硼硅玻璃生产。

现代化智能仓库。吕 坤 摄

在抗疫这场世界大考中,中国是不断为世界各地考生输送答案的“学霸”。然而,鲜有人知道,疫苗研发生产满分交卷,却被盛放疫苗的小瓶子卡了脖子,需要花几十亿元买答案。

没错,仅是德国肖特这家生产新冠疫苗瓶所用的中硼硅玻璃管企业,2019-2020财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就达2.83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

这是疫苗背后的“玻璃瓶之战”。

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挺身而出,作为全球第四、中国首家掌握批量生产药用中硼硅玻璃技术的企业,目前已经为抗疫提供5亿支疫苗瓶。2021年10月5日,随着5号中硼硅玻璃窑炉点火投产,四星边扩建边排产,年底有望实现30亿支的产能。

靠着草根的创新力量和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完成逆袭,四星玻璃完美演绎了中国民企不屈不挠的创新与坚守。

“怎么样?”

钟南山连线王焕一,急切地询问疫苗瓶原材料玻璃管的生产情况,及产能扩大后的供应保障情况。

“保证没问题。”王焕一回答得笃定。

这是2020年9月的一天。应工信部邀请,四星玻璃董事长王焕一来到北京,一同座谈的是保障疫苗供应这一产业链上相关的另外几家企业代表。

对于四星玻璃,钟南山最关心的是疫苗瓶能否保障供应,提问也都是围绕着疫苗包装生产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

放眼全球,四星玻璃成为除德国肖特、美国康宁和日本NEG公司之外,第四家可以量产中硼硅玻璃的企业,在国内,则是业内当之无愧的“NO.1”。

新冠疫苗的各种高标准,让“蛰伏”多年的四星玻璃脱颖而出,也让国产疫苗从生产到包装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必受制于人。至今,公司已为抗疫提供了5亿支中硼硅疫苗瓶。

如果不是十几年前王焕一的拍案而起,就不会有本文开头的一幕。

时间退回到2005年底。彼时,中硼硅玻璃管完全依赖进口,国外企业“拿一把”,连续多年涨价,从每吨1.8万元涨到2.5万元,且必须提前半年全额支付货款,否则不给生产排期。尽管国内数家企业的采购数额已达到1500吨之多,尽管药包材行业协会秘书长出面谈判,但哪怕只是每吨降价几十美元、供货期缩短3个月请求,对方都拒不答应。

事实上外企根本没打算给“活路”。哪怕中国企业的现金流和生产计划都已在重压之下,他们依然在国内建起两个生产基地,试图摊薄成本,用低价压死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形成新的垄断。

如果高端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上游巨头手中,产业话语权和利润就会一直向上集中。

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归根到底,在于谁掌握着核心技术。

强敌环伺,唯有自强。心头憋着一团火,王焕一忍不住拍案而起:“如果你们不降价,我们就求得政府支持自己上。”

“你们上吧!”外商一脸的傲慢与不屑。

“如果大家都不做,我们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只能靠实力获得。”面对国内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王焕一横下一条心……

“死 局”

温度不够玻璃化不了,温度达到了,窑炉的耐火材料也就烧化了。这个“死局”,多年困扰着我国中硼硅玻璃生产。

中硼硅玻璃之所以重要,一是其化学性质特别稳定,与药液长期接触也不会引发PH值的变化,能够很好地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性。二是它的热膨胀系数小,在生产药品过程中不易炸裂。

其时,国内不是没有对中硼硅玻璃做过研发探索。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研发,但因为这种材料“难融化、难澄清、难成型”,始终没能攻克,最终只是生产出低硼硅玻璃替代中硼硅玻璃。

王焕一请来专家,经过共同讨论,决定采用冷顶式全电熔维洛法生产中硼硅玻璃。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迫于环保压力也想用这种方法来生产中硼硅玻璃,但均以失败告终。

据说在欧洲的教科书里,是这样表达的——唯独中硼硅玻璃不能用全电熔来融化。

要说经营头脑和眼光,王焕一还是值得称道的,那些年凭借“蓝瓶”的钙,四星玻璃踏上发展快车道,积攒了厚实的家底。但要说技术,王焕一并没有学过物理化学,也全然不懂电路。

一边干、一边摸索、一边自学。

王焕一吃住在车间,每天盯着窑炉十七八个小时,四处寻找专业书籍、网上查资料、车间问工人、到处请专家……重新设计料方、重新设计工艺方案,2006年底,第一批下线的产品就接近合格标准,这让大家信心倍增。

但接下来的难关却令人崩溃,中硼硅玻璃生产容易、稳定很难,无论怎样调整参数,废品率始终居高不下,厂里碎玻璃堆得和厂房一般高。

这是真正烧钱的“游戏”,一次试验相当于烧进去一辆奥迪车,当真叫人肉疼,多厚的家底能禁得住这么“烧”?

股东怨声载道、亲朋劝他及时止损,专家也很头疼,要知道,日本人用了两年多,烧坏了6个窑炉,也没做成。

但王焕一不给自己留退路,他认为只要坚持就有希望,“哪怕还有一分钱,我都不会放弃。”

这样坚持了两年,8000多万元的积蓄全“烧”光了,房子和车都抵押给银行了,这次再不成,就连交电费的钱都拿不出来了。这是他所能支撑得起的最后一次试验。最后一搏,他减小了调整幅度,然后等待结果。难熬的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0小时过去了……没有一点变化。

在窑炉边上盯到了凌晨2点多,王焕一沮丧地回到宿舍。此时包围他的,是无边的绝望与无助。

重 生

2008年5月1日,每天8点准时到工厂的王焕一,却迟迟没有出门。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宣布停产、怎样安置工人……

谁知,绝地重生的喜悦来得猝不及防。生产经理打来电话,激动得嗓子都破了音:“王总,这次好像是成了!”

真的成了!

两年多来,王焕一经历了多次“成功”,也经历了多次“反复”,终究没逃过专家“稳定不过4个月”的预言。这次也只有一路支持他的妻子信他了……

4个月稳定、6个月稳定、一年稳定……2009年,四星玻璃获得了科技部的创新基金,2011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加上国家创业风险投资和国家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四星玻璃重获新生,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没错,一个外行人,反其道而行之,解决了内行人无法解决的问题。中硼硅玻璃拉管技术的痛点在于造得出、造不好,本质是个应用技术问题。这导致突破中硼硅玻璃拉管技术只能靠工厂实践,而不能靠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

王焕一就是那个“不知道怎样能行,却知道怎样做不行”的人,他是把所有的“不行”都排除掉,才得以成功的。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可以用全电熔技术进行中硼硅玻璃生产的企业只有四星,而替代了传统的火焰窑炉和电助炉,全电炉的产品稳定性能更好,并且对环境友好,零排放。

虽然生产成功了,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没有强制使用中硼硅玻璃包装,国内有使用的仍依赖进口,直到国家对药用玻璃出台了更高标准后,四星玻璃才真正打开了市场。而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坚守了整整15年……

很多人好奇,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如何攻克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王焕一就认自己的理儿:坚持加勤奋。

如今,四星玻璃公司的墙上,随处可见创新成果展牌,这些成果大都来自年轻的一线工人。在四星玻璃,创新无处不在,从打扫卫生的阿姨到技术研发的主力,人人都可能拿到发明奖、建议奖等各式奖励,创新奖励支出每年逾百万元,而四星玻璃用于研发的投入每年更是动辄上千万元。王焕一就是要把员工都打造成“能创新、会学习的匠人”。

至此,公司已有包括14项发明专利在内的70多项专利,也就不足为奇。

走在四星玻璃的厂区,偌大的生产线只有一两名工人,四星玻璃三地四厂的智能化改造正在积极推进。在王焕一的规划中,投资20亿元、预计年产值100亿元的产业园也正在酝酿中。届时,将打造集药用包装、化验室仪器、食品包装、日用品玻璃容器、化妆品包装、太阳能用中高温集热管、化工管道和微生物种植管道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基地,将进一步推动中硼硅玻璃管的国产化进程。

为医药行业保驾护航是王焕一的梦想,他愿为此一路坚守。

2021-11-23 受 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1536.html 1 四星玻璃 造中国自己的疫苗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