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第06版:06

消失的张兵备村

刘连清 杨静然

在东光县张彦恒村西北方向,原有个小村庄叫“张兵备”,1958年前的东光县地图上还标有该村。后来,该村撤销,村址也成为废墟。“张兵备”村何时建立?为什么又消失了?这其中有段故事。

张兵备建村于清朝末期,是南皮县张之万、张之洞家族的佃户村。张家有一个当过兵备的官员,在这里置有十顷良田。该地距离南皮县城20多公里,因为路远,张家不方便收租,便在此地修建了一处四合院,人们称它“官房院”,实际是收租院。张家修建“官房院”时,为讲究“风水”,就在院前面挖了一个坑塘,取土将地基筑高一米多。

张家委托当地一佃户张金玉当管家,人称“庄头”,代为管理千亩土地。租种土地的佃户为了耕作方便,便在“官房院”周围临时搭建了一些矮小的土茅屋,既可歇息,又能放置农具,后逐渐扩展成一个村子,并以土地主人的官职,取名“张兵备”。

每到麦收、秋收过后,南皮张家便派人前来收租。后期曾经有一个姓段的掌柜,因为他排行老二,人称“段二爷”,他骑马到这里来收租,往往在收租院住上一段时间。既收粮食,也收柴禾,暂时存放在“官房院”,然后再雇大车运往南皮。

张家收租,不按面积,而是按收成计算。种玉米的,到地里数棒子秸捆;种高粱的数高粱头捆。按每捆交租多少。有的佃户为了少交租子,就钻空子故意捆成大捆,张家收租人也不与之争执。

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有20多户、110多人,分15个姓氏。土地改革时,张兵备村的地都分给了佃户,每人平均将近10亩,持有的土地大大超过其他附近村。因此,佃户村一跃变成了富裕村。每年秋后,村上都请戏班子来唱戏,并延续了四五年。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上级实推小乡并大乡、小村并大村。张兵备因为村子太小,被合并到张彦恒村。村民们被强行搬迁到张彦恒村借房居住。1962年,张兵备村民要求返回故里居住。当时的乡政府为了留住他们,规定给予建房户补贴,每间房补助80元,帮助张兵备的村民在张彦恒村建起了新房,而张兵备村的土地则被平调给张彦恒、朴庄几百亩。

1958年始,张兵备村民的房子闲置起来,乡政府将此作为“四类分子”的劳改农场。全乡50多名“四类分子”全部集中到张兵备村居住、劳动、生活。一年后,劳改农场解散。

张兵备村子虽小,但“能人”不少。1958年,张兵备村合并到张彦恒村时,共有村民800多人。由张兵备村的王文轩任村党支部书记、赵连琴任支部副书记、李贵河任支部委员兼大队会计,全村5名党支部委员中,张兵备村占了3个。

时过境迁,张兵备村早已经消失,东光县地图上也再无标示,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曾有此村,但这个村名连同其当年的故事仍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

2021-11-23 刘连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1542.html 1 消失的张兵备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