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面向社会举办的非学历教育,不得冠以“总裁”“精英”“领袖”等名义。各大高校开设的“总裁班”“精英班”,通常学费高昂、噱头十足,但授课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报班学习的企业负责人,也是看中了“总裁班”的名号,希望前去镀一层外在的包装,却并不在意内在的提升。如果非学历教育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而是打起了学历教育的擦边球,这样的培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参加过这个培训。”在培训方的宣传和诱导下,一些经商者逐渐曲解了非学历教育的本意,与学到知识相比,他们更渴望在培训过程中认识总裁、认识精英,即便培训班里没有想象中可以结识的社会关系,他们也可以凭借这段经历提升自己的“含金量”,为结交更多社会关系增加“筹码”。而关于培训班里究竟培训了什么,反倒成了最不重要的事。广交朋友本没有错,但用于为了提升知识储备的培训上,就显得尴尬了。更何况,根据不少报班人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培训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只是交了“智商税”罢了。
有人追名逐利的同时,也有人真的渴望学习、渴望提升。有些创业者怀着满腔希望报名培训,却发现学习氛围浅薄、培训质量堪忧,远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有的高校将非学历教育外包给校外机构,任由他们将“总裁班”经营成了“贴金班”,把非学历教育办成了“商业酒会”,原本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非学历教育,也由此沦为了商业人赚钱和镀金的工具。从制度上规范非学历教育管理,还求知人一片教育的净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