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
第02版:02

翰墨飘香润童年

——任丘东姜村朝晖书法社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晓卉 通讯员 陈子康

浓浓夜色下,沉寂了一天的任丘市梁召镇东姜村朝晖书法社变得热闹起来:村里30多个孩子聚在这里,在老师孙国良的指导示范下,用稚嫩的小手书写着一点一横、一撇一捺。

每周六晚上为孩子传授书法知识,平时晚上供孩子们练习,3年来,已成为朝晖书法社的“固定节目”。说起书法社的成立,负责人孙万常说:“大家为这个书法社可是投入了不少精力。”东姜村喜欢书法的村民很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成立了朝晖书法社。随着时代发展,书法社一度解散。2018年6月,高新国和村里其他几位书法爱好者聚在一起,感叹现在村里的孩子被手机电脑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会写毛笔字的越来越少。重建书法社,义务为村内孩子教授书法的想法就此产生。大家向村“两委”争取支持,村干部十分赞同,将村内一处仓库腾出来作为教室。村民们听说要重开书法社,都自发加入到组建工作中来:村民王勇刚是一位自营工厂老板,精通电焊技术,他主动请缨为书法社焊接架子;村民王永辉做涂料生意,他自带涂料亲自粉刷墙面;其他村民也是慷慨解囊,有的捐桌子,有的捐电脑……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历时两个月,小仓库变身成一间干净整洁的教室,村里10多位书法爱好者自发担任老师。“免费为本村孩子教授书法,年龄在10至11岁,每周六晚授课,纸墨由书法社免费提供……”一则“招生启事”在村里的各个微信群转发,当时就吸引了60多个孩子报名。

重燃孩子们对书法的热情,自然离不开义务传授的老师们。孙国良平时在建筑队工作,每天要进行12个小时繁重的体力劳动,自从加入书法社,不管严寒酷暑,多忙多累,从未间断。王荣仙是一位教师,幼时学习书法,有一定书法基础,听说要义务教孩子书法,主动申请加入。2019年4月,王荣仙因摔伤腰椎无奈暂停教学。身体恢复后,她立即重返书法社讲台。王有舵是土生土长的东姜村人,这些年一直在任丘市区工作,为了孩子们,他每天驱车1小时赶回村里,一干就是2年。随着年龄的增大,王有舵的精力达不到,但他依然每周都会来几次书法社,或教学生,或就书法社的发展建言献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书法社的老师们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线上为学生讲解书法作品和写作技巧,并要求学生即时将作业反馈,当班老师第一时间对作业进行评价指导,督改缺点和不足。

目前,受益于朝晖书法社的孩子已达百余人,村民孙变瑞的女儿通过两年的学习,不仅字写得越来越漂亮,学习成绩也大有长进。看到女儿的进步,孙变瑞又将小儿子送到了书法社。如今,书法社的教师和学生队伍还在不断扩大,每每看到孩子们认真书写的画面,孙万常都感慨万千,他说:“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将书法文化传递下去,让孩子们写好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好堂堂正正中国人。”

2021-11-26 ——任丘东姜村朝晖书法社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1932.html 1 翰墨飘香润童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