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
第02版:02

父子接力守护运河岸边百年水文站

本报记者 刘 杰

提示:古老的南运河蜿蜒南下,流经沧县捷地村时,一条分洪减河穿村而过,汇入大海。分洪减河的始端便是捷地水文站,建于1919年。它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如今仍屹立如初,护万家安澜。

在百年老站的历史上,一对父子、两任站长,相继坚守这里40余年。他们就是赵松江、赵建民。

捷地水文站坐落在沧县捷地村,两层花园式办公楼房很漂亮,但是周边少有人家,再加上入冬后草木凋落,水文站孤零零的,只有深沉的运河水相伴。

捷地水文站是南运河向捷地减河分水的控制站,主要监测运河和减河,1919年,由前顺直水利委员会设立。它经历过没有站房的艰苦和站名修改、隶属关系变动、断面改迁等情况,历尽沧桑,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沧州水文勘测研究中心运河勘测队队长赵建民常来这里巡测,在他看来,现在是捷地站硬件条件最好的时候。赵建民和他的父亲赵松江都在捷地站工作过、当过站长,算起来,父子二人和捷地站的缘分有40多年了。现在,赵建民负责捷地水文站等6个站的巡测工作。

赵建民对捷地站最初的印象,还是儿时随父亲来站上值班的时候。早些年,条件简陋,测报设备更有限,使用的还是木质测船。烈日酷暑下,船上毫无遮挡物,水文人操舟运河之上,常被烤得浑身发烫。水流大时,还能用船,水流小时,船易搁浅,水文人就把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头拴在树上,拿着测具涉水观测。最难的还是冬季测冰情,需要携带非常笨重的仪器在冰面上凿开一个半米见方的大窟窿,一条河上要凿很多个这样的窟窿,然后把仪器放到里面,才能测出一个个准确的数值。即使条件艰苦,水文监测却从未中断过。

水文站是群众心目中的“守护神”,以前每逢汛期,当地老百姓就过来打听水位情况,询问要不要搬家。《捷地水文站考证簿》记载,捷地站100多年来,经历过数次洪水洗礼。其中,1955年,实测减河最大流量每秒226立方米,是建站以来经历的最大洪水。1976年,实测运河最大流量每秒103立方米。这两次大的流量都对沧州市区的防汛构成威胁。站内人员冒着生命危险,逆行在风雨中,一次次抢测洪峰、发送报文,当好地方政府的防汛耳目和参谋,为提前做好群众转移、堤坝加固提供了重要依据。

赵松江1991年担任捷地水文站站长,作为一名工人站长,在技术行业里很少见。当时,捷地站已经有了独立的办公用房。硬件条件改善后,赵松江注意抓好站内管理,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站内各项工作井井有条。除了站长,平时站内只有1名职工,多时2名,站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就这几个人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1991年至1995年,捷地站连续四年被评为市级水文系统先进单位,还曾被省水利厅、省水文局评为先进集体。

更值得骄傲的是,1997年,赵松江由于能力突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进京受奖,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一名普通水文勘测工走进中南海,人们打心眼里敬佩赵松江。有人问他:“老赵,你现在是全国技术能手了,还在这个基层小站待下去,不觉得亏吗?”赵松江总是憨憨地笑笑:“只要不让我离开水文工作,哪儿都一样。”就这样,赵松江坚守捷地站直到退休。

2002年,捷地站建立旱情试验站,搜集整理各项气象及辅助信息资料。水文测量工作也逐渐实现自动化,雷达水位计、电波流速仪等设备普遍应用,水文自动化系统、水文报汛系统都给监测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赵建民在适应新技术、新流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着自己的工作。今年汛期,赵建民带领监测队观测水位上千次,施测流量500余次,完成了我市多条主要行洪河道的流量监测任务,实测最大瞬时流量每秒374立方米,为防汛抢险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捷地水文站百年以来的水文资料延续至今,每年都由水文系统编入《中国水文年鉴》。”赵建民说,这些资料离不开水文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

现在,赵建民依然每天奋战在水文工作一线,他年近古稀的老父亲在家也不闲着,常常搜集一些水文资料给他作参考。运河无言,见证青春无悔,也见证了家风传承。水文情怀,已成为镌刻在父子二人生命中最生动的印记。

2021-11-28 本报记者 刘 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2091.html 1 父子接力守护运河岸边百年水文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