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第05版:05

景点有文化才更“远方”

小 祁

时隔3年,笔者再次来到吴桥曹洼乡岳庄村,曾经狭窄的街巷、坑洼不平的土道、随处堆放的柴草,统统不见踪影,灰头土脸的农业村神奇般地变成一个古色古香的旅游村。“俺村一年能接待游客大几千人。”村党支部书记梁学庆的介绍,让笔者对这个村子刮目相看。

岳庄的魅力何在?记者一边游览一边找答案。宽敞的柏油路,安闲惬意的“森林氧吧”,接地气儿的农家乐,除了这些,最扣人心弦的当属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为国捐躯的感人故事,和谷物文化馆中“粒粒皆辛苦”的乡愁记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便是岳庄发展乡村旅游的亮点特色。

风景有共通之处,文化却独一无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卡式”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文化旅游渐成“新宠”,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备受追捧。

如今在我市,大运河畔的许多文化景点,已成为市民与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为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我市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静静流淌的运河水已经从一条河,变成一首流动的诗。

百狮园里,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向游人讲述着沧州历史悠久的“铁狮文化”。

走进沧县御碑苑水利风景区,徜徉于通波园、巡礼园、流光园等“九园”“十八景”,大运河文化鲜活可感。

参观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进入水工智慧博物馆,可近距离感受那个科技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筑起这座大坝何其艰巨。

旅游景点的文化,不单纯是文人墨客在名山大川留下的诗词歌赋,也不仅仅是演艺活动,应该是丰富的文化底蕴。景点应更多地挖掘本身的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艺术形式的包装和创新,充分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类景点不能让游客看一遍文物、拍几张照片就了事,可以打造体验式场景,让游客参与互动,在体验过程中,深刻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不妨让景点多些文化味儿,让游客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这样的景点才是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2021-11-29 小 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2222.html 1 景点有文化才更“远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