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市教育局重拳出击,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进行专项治理,关停取缔校外培训机构1158家,查处在职教师有偿补课5起,营造了全市良好的教育生态。
同时,在考试方面,规定各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未经教育局批准的各种考试、竞赛、考级等活动,对统一考试也予以规范,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按成绩排列名次,更不能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此外,规定各小学8时20分、中学8时开始上课,以充分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
在此次专项行动中,督查组发现,各学校不仅严格遵守相关政策,还积极探索因校制宜,推进“双减”落地生效。
作业“自助”
“考试”也快乐
在沧州市第十七中学,各科任老师都把当天准备布置的作业交由专人统计,全校统筹后,再确定各年级的作业内容和数量,最后才布置给学生。学校还全面实施“晚上10点睡眠计划”,在统一作业内容和数量的基础上,学校规定,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之外,其他学科尽量不布置书面作业;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实行“作业自助餐”制度,即作业内容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学生可根据能力水平和完成作业时间自主决定是否做“选做作业”,从而保证晚上10点钟能够上床入睡。
沧州市凤凰城小学推出了“基础+巩固”“基础+拓展”“基础+弹性”“基础+特色”诸多作业模式,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丰富作业类型,增加体育项目,让学生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又能拓宽眼界、增强体质。
沧州市解放路小学积极开展“乐考节”活动,通过“游戏+闯关”的模式,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灵活运用程度,有效减轻了学生压力。
多彩课后服务
搭建特长发展平台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部为有需求的学生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各学校通过作业辅导、自主阅读,以及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助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提升,还解除了众多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家长的后顾之忧,76万余名学生因此受益。
沧州市新华小学开设了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博弈世界、气象观测、益智编程工程师等70余种特色课程,涵盖科学、历史、体育、艺术、天文、人文、地理、气象等多种学科,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学。
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拥有68个社团,其中以传承非遗技艺为主的“国艺”社团最具特色,书绣、吟诵、古法造纸、流沙笺、仿铜、衍纸……孩子们不仅能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而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为非遗文化添彩。
沧州市实验小学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免费开展社团活动。学校聘请名师指导学生练习书法,教学生掌握运笔和写字的章法,带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爱洋洋手工非遗传承人”徐爱菊,为孩子们传授手工编织技术,指导学生编织蝴蝶结、手链、帽子等。
在沧县,小小竹节人、神韵绳结、传统武术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在校园里学习了解技艺特长;在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们沉浸于西河大鼓、大圣拳和剪纸等非遗项目中;在盐山县实验小学,非洲鼓、葫芦丝、曳步舞等大型社团带给孩子们艺术的熏陶。
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融合,逐渐打破班级限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向违规行为“亮剑”
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督查的过程中,督导组发现,河间市总结了校外培训机构要坚持依法办学、要按照审批机关核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培训、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准开展“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培训、不准留书面作业、不准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等“十要十不要”的工作经验,管理较为规范。但是,有的县(市、区)个别培训机构仍存在机构名称与办学许可证不一致、周末组织开展学科类培训、变相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等问题。督查组下达督办函,要求培训机构限期整改,并将整改后的情况及时上报市教育局相关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