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从山东德州继续北上,就到了河北沧州。运河在沧州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县、新华区、运河区、青县八个县区,出青县李又屯村进天津界。
现在一说起沧州,人们就会想起武师、镖师这样的字眼儿,另外,吴桥的杂技也十分有名,是世界级的。而不管是镖师还是杂技,都是大运河赋予沧州的。依河而居的沧州人,为何会对武术和杂技如此青睐呢?
如果不特别提出,很多人或许意识不到沧州的大运河河道是全部运河城市中最长的。从高空可以特别明显地观察到这个特征——沧州的运河处处都是弯,这些弯正是古人在开凿南运河时为解决河水落差而设置的。如果落差太大、水流太急,航运就会增加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办法之一就是利用船闸。但如果船闸太多,会造成工程成本增高,维护难度加大,于是古人同时采用造弯道的办法。俗话说“三弯抵一闸”,弯道使得水流速度减缓,降低了往来行船在此复杂地段中的风险,也使得航线因此而被人为延长,所以这一带的大小码头和存放货物的仓库格外多。码头多、仓库多,就需要有人守卫,沧州人本来就尚武,镖行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沧州自古就有尚武的民风,在明清两代也格外繁荣,民间传播着八极、劈挂、燕青、六合、螳螂等 50多个拳种。民国年间,曾有52位沧州拳师在原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因为沧州武师武艺高强,在全国同业中稳居前列,所以赢得了“镖不喊沧”的名声。
古代镖局萌芽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民国期间衰落。如果从物流角度看的话,清代镖局的组织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有自己的行业规则。比如,镖局雇请武术高手为镖师,于镖车或驮轿上插上一小旗,上书自己姓名,在押送银两时除了亮出镖旗外,还亮出委托走镖的官府如府、道、署等衙门的旗帜。同时趟子手们还要在途中喊号子,或喊出本镖局名号以示郑重和威风。喊镖号是一种带有震慑性质的行为,原也是镖局常用的壮大声势的手段,但如果有辈分、威信都更高的同行在的话,一般就要收敛一些。沧州大概是因名镖师太多,所以各地的大小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乡的尊重,在走镖过沧州时不再亮镖,既不扯旗也不呼喊,悄悄经过,否则会被视为挑战,自有当地高手上门应战。
镖局、镖师,都是建立在运河航运繁荣的基础上的,所以沧州的这一特点,也是大运河造就的。时至今日,沧州段的大运河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尚武、讲义气的性格特点已经牢牢地镶嵌在沧州人的内心深处。
吴桥杂技是沧州的另一张名片,吴桥杂技在世界上得过许多奖,这个杂技的发展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明清时期吴桥水灾频繁,土地瘠薄,天灾人祸不断,民众在不能靠土地养活自己的情况下,就只好浪迹江湖、卖艺为生。好在漕运带来了人流和商机,给吴桥艺人提供了展示的场所,吴桥逐渐发展成了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
沧州的运河遗存是非常丰富的,自隋唐以来,沧州段古运河的走向没有经过大的改动,河堤、河道大都保存完好。河道内能够发现大量唐宋以来的沉船、器物、城砖等。曾经依河而居的沧州人,依托大运河,缔造出具有特色的沧州城市文化。1989年沧州举办了第一届“沧州武术节”,1992年12月沧州市作为首批也是唯一一个地级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而在杂技方面,现在吴桥有国办和民间杂技团体几十个,杂技艺人数千人,足迹遍及全国和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为国际重要杂技赛事。“吴桥杂技大世界”也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具有民俗特色的4A级杂技文化旅游景区。
对于济宁以北的运河城市来说,大运河的繁荣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如果走进这些城市的日常生活,我们会发现,运河时代带来的生活方式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留存在当地。不盛产竹子的地区,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竹器,虽然运河上不再漂来长长的毛竹,但是只要有需求,现代物流就会以现代的方式给予满足。沧州的蜿蜒河道上,不再有大大小小的码头,镖局与镖师也已经是过去时,但是武术之乡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这就是文化遗产的魅力。
(本文摘自《大运河漂来的紫禁城》一书,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