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岭 杨静然
他对党忠诚、无私奉献,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不断探索农业发展的致富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名字却依然留在了许多人的记忆中。他,就是杨长善。
杨长善,东光县龙王李镇纱杨贵村人。曾任本村生产队会计、民兵连长、村党支部书记,后任东光镇副镇长、东光县物价局局长等职……2020年5月4日病逝,享年76岁。
很多人说,杨长善身上,有焦裕禄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改革者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曾是县里的“民兵英雄”
1945年6月12日,抗日战争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纱杨贵村杨家降生了一名男婴。父亲高兴不已,盼着儿子快快长大,除恶扬善,因此取名杨长善。
杨长善出生在战乱年代,伴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成长。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过上安稳的生活。
学校放假,他白天到互助组干农活,砍草喂牲畜、放羊,晚上在油灯下学习。
三年困难时期,杨长善为了家庭生计选择了辍学,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
年仅15岁的杨长善在同龄人中身材不是很高,但干起活来总是冲在前面,拔麦子、打棉花柴、修沟挖河……脏活累活抢着干,加上他有文化,很快被提拔为记工员、小队会计。
1965年1月,经纱杨贵村党支部推荐,由公社武装部考查,杨长善担任大队民兵连长。
冬季是民兵训练的繁忙季节,杨长善参照部队的训练大纲和要求,进行民兵整组和各项训练。劳动间隙,他和大家一起训练,单手练托把,木枪练刺杀,练擒敌拳,带领的民兵个个英勇无比。公社组织民兵大比武,纱杨贵民兵连各项比武都遥遥领先,多年蝉联全县优秀民兵连队,杨长善也被县人民武装部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把盐碱地改造成丰产田
纱杨贵村西有300多亩盐碱地,旱年一片白花花,沥涝满地是蛤蟆。1965年春天,东光县委组织全县干部进行小麦春灌大联查,到了先进村纱杨贵村,看到盐碱地上寸草不生,县委领导着了急。
一向积极上进的杨长善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希望能改造盐碱地。
他把300亩盐碱地划分成12个方字形,碱土刮起来推走,在方田周围挖出宽一米、深一米的深沟,把挖出的好土垫在田里,采取灌溉压碱、深沟排水的办法,把盐碱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台田。碱土通过猪踩牛踏变成有机肥。
3个月后,300亩盐地彻底改造成了丰产田,每年为全村增产粮食4.8万多公斤。从此,纱杨贵村再没吃过国家的救济粮。
纱杨贵村的事迹在全县传播开来,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在县礼堂,杨长善介绍纱杨贵村的经验,他说,自己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去学习,将理论联系实际。20分钟的发言,曾5次激起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带领村民兴文化搞副业
纱杨贵地处东光县城东南 25 公里,农民到城里看戏很不方便。早在1948 年,村里就办过京剧团、梆子团,聘请老艺人教大家学戏,为的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激发人民群众打粮食支援前线的斗志。
传承到杨长善这里,他又想出了新主意。1968 年,他以民兵连为骨干,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在青年民兵中挑选文艺演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从舞蹈、相声、快板,到学唱现代戏,宣传队样样精通。演员们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加班排练,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呈现在村民面前。
后来,文艺宣传队远近闻名,还到附近村去演出。寒冬的晚上演到夜里11点,戏不散观众不离场。
宣传队火了,纱杨贵村也随之火了起来。村里人进城办事,走亲访友,只要提起纱杨贵村,人人都对宣传队赞不绝口。纱杨贵也成了东光县的一张名片,连集市卖鞭炮的都打出纱杨贵的招牌,同样的农副产品,只要说是纱杨贵的,人们都争着买。这就是杨长善引发的“文化效应”,全村人都受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纱杨贵村,农业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粮食产量低。当时的政策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分配给社员。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尽管农民都不富裕,但各村都抢先交爱国粮、爱国棉,纱杨贵村也总是抢在前头。杨长善在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大会上提出构想:以工补农、大办副业,发挥本村巧手能人作用,农业、副业两手抓,最终富国强民。
杨长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他们有的说红荆条可以编筐、编粪篓;有的说棉籽可以榨油,剩余的棉籽皮可以作为牲畜饲料;有的妇女说用麦秸秆搞草编,俺们妇女都能干,给外贸公司加工就能挣钱……当年,全村弹花榨油、鞭炮、草编、荆条筐四项副业增加集体收入17万元,反哺农业打井办电,农业也取得大丰收。
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1967年10月,沧州军分区在全区评选代表,参加河北省军区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评选范围是优秀现役军人和民兵先进分子,全区26个名额,分配给东光县1个。经过基层评选,武装部政治审查和层层评比,时任纱杨贵村大队民兵连长的杨长善最终获选。
11月13日,他同1300名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他终生难忘的时刻。
从北京回来后,他没有沉浸在荣誉中,而是很快又投入到了村里的工作。
杨长善先后任龙王李公社、后店公社党委副书记,东光镇副镇长,燕台乡党委书记,县物价局局长……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坚定地跟党走,听党的话,工作扎扎实实。杨长善说:“共产党员只要心中的红旗不倒,再大的事都不叫困难。”
2005年6月,杨长善退休了,他把子女们叫到一起吃了顿饭,说:“我这一生是党培养的,党给了我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我始终感念党恩,如今我老了,你们遵纪守法,别做给党抹黑的事情,就是对我最大的孝。”儿女们也以父亲为榜样,凭着自己的能力,在普通的岗位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