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乡村,不管是在晨曦微露的清晨,或是在阳光灿烂的中午,还是在彩霞满天的黄昏,每当到了炊烟袅袅的做饭时间,家家户户就响起了“呼哒、呼哒”的风箱声。这节奏明快、韵味悠长的乡音和着锅台飘起的饭香,奏响了令人陶醉的乡村大合唱。
风箱,在北方农村最普通不过的东西,承载了多少人的烟火记忆。一个世纪以来,风箱是家家户户做饭的必备装备。那么风箱是怎么做出来,又是怎样来到了千家万户的灶台旁呢?早在清代中晚期,河间的龙华店和周边各大集市庙会就有专门经销风箱的贸易场所,因此逐渐形成了以闫辛庄为中心的风箱制造之乡。
闫辛庄做风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迄今已有600多年了。村里做风箱的有顺兴号、聚兴号、同兴号、永兴号等十几户,经历了几百年的大浪淘沙,只有顺兴号依然保留着这个古老的手艺。闫国栋就是顺兴号的传人,他的先人在明朝时就开始教人们制作风箱,在他先人的带动下,闫辛庄的风箱制作渐渐形成了规模,而他也为自己的风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顺兴号。闫国栋自幼跟随父辈学习风箱的制作工艺,技术精湛,在掌握家族流传几百年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大胆创新,使做风箱的技艺得以传承下来。随着闫国栋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他也将祖上几百年流传下来的风箱制作工艺传授给了儿子闫文杰。
闫国栋的顺兴号制造风箱种类大致有三种:除生火做饭的风箱以外,还有打铁用的体形大、风力猛的风箱和锔盆锔碗的小炉匠用的小巧风箱。风箱的体型大小虽然不同,但内部构造基本一致,以家用做饭的风箱为例,它的外形是一个长70厘米、宽30厘米、高43厘米的长方箱体。
闫家风箱的做工极为精细。选材用料相当讲究,板用有弹性、性软且不裂的泡桐木。解板后晾干,用锯末暗火将晾干的泡桐板炽烤一周,断其盘骨,而后合缝。合缝用鱼皮胶黏合,浑然如整,用鱼皮黏合的缝口,扔在水里泡一两个月纹丝不动。接口处用榫、竹钉,不开不锈;杆用槐木、枣木,性坚耐磨。为使内壁平滑如镜,就打上蜂蜡;为防水防潮,外壁便涮上两遍桐油,这样做出的风箱,用时百年不坏,而且异常好用。享尽呵护的风箱进了锅屋,黑乎乎的灶膛便生冷不忌,枯枝、落叶、棉柴、豆草、麦穰、秫秸……风箱巧妙地掌握着火候,使人们的一日三餐变得有滋有味。
2009年,河间闫氏风箱制作技艺被列入河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社会变迁,备受当年庄户人青睐的风箱闲置下来了,作为一种文化被保护传承起来。看着一个个被油得锃亮的大小风箱,闫国栋说,希望风箱文化能传承下去, 留住这浓浓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