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洪丽
“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都是父母的宝贝。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的目标就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快乐成长、成人、成才。”12月8日,刚刚获得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最美人物称号的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科长冉旭说,每次看到留困儿童,都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冉旭做起了全市2万名留困儿童的“大家长”,真正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冉旭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她每天除了做完领导交办的工作外,还利用大量的时间读报纸、看新闻、浏览网站,学习各种做好关于留困儿童工作的新闻。每当看到其他地方的好做法,她就会与其联系,想方设法找来当地的文件、材料。在她的电脑里,保存了大量全国各地的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在大量学习政策的基础上,冉旭为彻底解决基层失联儿童认定难题,在全省首次提出村居查证、乡镇核实、公安查明、县(市、区)民政审核的“四方认定”方式,并联合公安部门对失联认定原则、标准、办理流程、文书格式等进行了规定,切实兜住了事实上没有父母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这一做法,被省内其他地市学习借鉴。今年9月,冉旭又积极协调市残联、教育、卫健部门,在沧州市社会福利院成立全省第一家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进一步提升了残疾儿童的康复水平,为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工作开辟了新路。这一经验做法,被省民政厅宣传印发。9月17日,她被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为提高基层干部做好服务留困儿童工作效率,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印发《儿童福利政策法规汇编》、6个不同情况下的《收养登记明白纸》、《未成年人重点个案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未成年人重点个案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流程图》、《镇街儿童督导员(未保专干)工作示意图》、《村居儿童主任(未保专干)工作示意图》等,促进了政策法规有效落实,服务对象合法权益依法得到维护。
对留困儿童的帮扶救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要有人文关怀。冉旭创建“快乐成长1+5”关爱服务模式,把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作为党的儿女,实施全方位关心关爱,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1”即建立一支“党员爸妈”志愿服务队伍,传递党的关怀和温暖。“5”即建立监测预防机制、兜底保障机制、救助保护机制、关爱服务机制、教育引导机制五大关心关爱机制,织密关爱服务网络。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冉旭表示,她将一如既往地全心全意做好留困儿童关爱保护和救助保障工作,如此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