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皮文旅小镇,最吸引我们的是张之洞,这位祖籍南皮双庙村、百年后又埋骨桑梓地的晚清重臣。
一代重臣,其远见卓识、非凡贡献自然体现在多方面。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有四个人不能忘记。其中,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的贡献,不仅是在近代发展了重工业,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对人才的培养,影响更为深远。
走进南皮县第一中学,当年张之洞出资建设曾叫慈恩学堂的地方,感受着张之洞对家乡子弟们的影响,很想触摸这个在没落王朝为臣的人,以及他兴办教育的远见与情怀。
当西方国家通过科学知识富国强兵之际,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还仅教授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张之洞深感人才匮乏,也意识到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学习近代科学,于是启动了传统书院改制和中西结合的近代学堂教育。在教育上,张之洞创立了很多知名的大学,如: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湖北农务学堂(今华农)、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等。因为张之洞,中国的高等教育才开始与世界接轨,而且他“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
他的弟子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在积贫积弱、坚船利炮陈兵国门的时代困境下,人才兴邦,教育为本,是救国图存的希望之路。老先生为官清廉,并不富有,他常常资助可造之才求学。慈恩学堂的创建,是他回乡祭祖时,深感家乡“地处偏僻,风气尚未大开,寸衷究有不安”,于是以赐银和自己的“廉俸所余”,在家乡建起了这所学堂。
琅琅书声中,我们听到的是这块土地上,孕育生长的一代代优秀儿女的家国情怀,他们的风骨令人敬仰,他们的情怀令人感佩,他们也是不随年代消失的永远风景!
现在各地发展文旅产业,以历史名人赋能家乡发展的做法不少。四川有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评出大禹、李冰、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等历史名人。四川围绕评选出来的历史名人,做了许多搭车历史名人的文旅融合尝试。
在成都,诗意的杜甫草堂边,浣花溪流淌着悠远的文化,诗歌节吟咏着深厚的底蕴;在广元,女儿节凤舟竞渡,皇泽寺人流如织。
依托历史名人发展文旅产业,不仅是为发展经济,更是为了传承他们的家国情怀、文化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