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
第01版:01

他像一棵苜蓿,扎根沧州17年

——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忠宽

本报记者 马志辉 本报通讯员 王恩钊 刘相和

让中国奶牛吃上中国的好草,让中国人喝上中国的好牛奶。

——摘自刘忠宽笔记

苜蓿,只是普普通通的草,一旦遇到了泥土,它便扎了根、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在盐碱地上,它突破了生命的极限,把根系向营养富集之处延伸;它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把花叶向广袤无垠之处伸展。

和苜蓿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忠宽,就像这样一棵苜蓿。他扎根沧州17年,足迹踏遍了沧州苜蓿生长的每个角落,只要企业、农户有困难随叫随到;在他的大力推广下,苜蓿种植一改传统的粗放模式,平均亩产达到干草近1000公斤,苜蓿质量实现了三级向二级、一级牧草的跨越,让靠天吃饭的盐碱地迸发了勃勃生机。

50岁的刘忠宽头发已近斑白,土黄的皮肤,粗糙的手掌,很难想象这是位博士。聊起苜蓿,他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但问其梦想与追求,回答却是极简:“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苜蓿产业发展,让农民的腰包更鼓……”

“比庄稼人还像庄稼人”的博士

——他主动请缨扎根一线,不畏艰苦,精耕细作,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助力沧州苜蓿产业质量节节升高

为农而学,学而为农。2004年,刚刚拿到农学博士文凭的刘忠宽,选择留在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当时,牧草种植在河北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牧草研究领域尚是一片空白。于是,他主动请缨,下沉一线搞科研。

“提高牧草品质,是解决乳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那时,沧州是河北省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但国内牧草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提高牧草产品质量已刻不容缓。”刘忠宽回忆说。

科技攻关需要“试验田”,而沧州就是这样一块“宝地”。沧州市盐碱地面积大、淡水资源短缺,种植苜蓿等饲草较其他农作物具有非常高的比较经济优势。刘忠宽决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出希望来。

沧州的第一站,他扎在了南皮县乌马营镇,从当地农户手里租了10亩土地,一边种植苜蓿,一边搞科研。

初到乌马营,肥料、种子、农具样样缺,他四处奔走,选种、购买农具和肥料、平整土地、做水渠、犁地、种植……10亩的土地,被他和一名同事分成了几十块试验田,一边搞种植,一边搞观测。高强度的作业,让他们二人累得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挺直腰板。

浑身上下经常沾满泥土,黝黑的面容,田间似乎永不退去的身影,让“博士”的身份渐渐被淡忘。熟悉他们的村民时常和他们开玩笑:“刘博士,你们要不是总拿着笔和本,比俺们庄稼人还像庄稼人呢!”

“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去‘化缘’;累了,就大地为床。”刘忠宽说,那时,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要到地里观测,常常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烈日晒得身上脱皮红肿;夏天,为了保证数据的连贯性,他们蹲在草窠里观测,不知喂饱了多少蚊子……

很多人问他:“这么辛苦,为啥不雇点人呢?”刘忠宽回答:“科研经费紧张,再者要保证实验数据的严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的精心种植,刘忠宽研究了一套从品种选育,到种植、收获,再到病虫害防治的成熟技术模式。

2008年,承租的土地因为修路被征收,刘忠宽又辗转到了南大港、黄骅市,继续科研攻关。这时,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刘忠宽担任了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既负责技术攻关,又负责技术推广,每天忙得像不停转的陀螺一样。“未来苜蓿产业,肯定是品质越高效益越高。”刘忠宽说,“苜蓿随着生育时期的延长产量会越来越高,但蛋白含量却在逐渐降低,蛋白含量与产量是一个曲线交叉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就是找到这个交叉点,既能保证蛋白含量高又能保证产量。”

但让实验田里的科研成果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过程并不简单。多年的传统,让种植户习惯了粗放的种植模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再加上低端苜蓿还有一定的市场,不少种植户对刘忠宽的技术并不认可。(下转第八版)

2021-12-16 ——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忠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3874.html 1 他像一棵苜蓿,扎根沧州17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