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祁凌霄)今年7月,大运河沧州段上的明珠——捷地御碑苑景区开始了新的改造提级,“九园十八景”等古意幽幽和生机盎然的新景观,续写了大运河千年精彩。自乾隆御诗碑五言诗中提取内容并制成的“事在人为”匾额,更成为大运河文化之所以生机勃勃的点睛之笔。上周,本报邀请沧县县委书记杨猛、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增祥,重点就“事在人为”精神,对御碑苑、大运河景观带建设等进行了访谈;19日,将以“事在人为 探究御碑苑前世今生”为题,围绕御碑苑的历史由来、建设的发起、文化价值等方面展开访谈。
本次访谈,邀请的主讲嘉宾是南运河管理处原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沈国义,纪晓岚研究会原会长李忠智,西泠印社理事韩焕峰,沧县地方文化研究者白世国。这几位嘉宾,都是续写大运河千年精彩中不同阶段的接力人物,在规划布局、实际建设、历史依据、专业艺术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
乾隆两次为大运河题碑,都在沧州。一碑存沧县兴济,一碑在捷地御碑苑。当年乾隆皇帝为此地题诗碑的具体经过是什么?近年以来,乾隆御诗碑是如何被重视起来并发掘其历史文化意义的?捷地御碑苑里的大运河碑廊,是御碑苑建设的开山之作,发起和建设经过有哪些?乾隆御诗碑背面五言诗末句:“是亦见一徵,事在人为耳。”意谓这是历史见证,治河惠民,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工作中如何理解践行?对捷地御碑苑建设、大运河文旅等,未来有哪些设想或建议?这些问题都将在访谈中展开,欢迎各界人士联系以下电话号码入群,参与讨论。
时 间:19日上午9点
电 话:1883378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