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
第08版:08

他像一棵苜蓿,扎根沧州17年

(上接第一版)他还记得,当试验站向附近推广先进的苜蓿生产技术模式时,村民们眼里那种不信任的神情:“俺们种了那么多年的苜蓿,你们一来就嚷嚷啥新模式能增效,俺们都是啥低端产品,按你们的弄,砸了锅咋办?”

无奈之下,刘忠宽只得找了几家愿意尝试的农户和企业,先行试验推广。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培训、观摩、指导,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户陈旧的观念。

而随后,由于“三鹿奶粉事件”,国家大力支持奶业高质量发展,市场对作为奶牛主要饲料的苜蓿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低品质的苜蓿需求越来越少,价格更是跌到了谷底。

曾经质疑的农户开始找刘忠宽请教,刘忠宽也适时加大集中培训次数,仅规模性培训就达到100多场,再加上上门指导、集中观摩、试验田开放日等活动,苜蓿生产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在沧州大地得以快速传播。

如今,全市苜蓿草产品质量由过去的三级及以下为主,发展到了二级牧草占主导,达到了70%以上,一级牧草超过10%,平均每亩苜蓿干草效益也提高了近一倍,达到了1000元以上。

半夜出现在苜蓿地里的“医生”

——他坚持农业科研为农、强农,十几年如一日,让无数梦想在盐碱地里成为现实

“农业科研要注重向实践学习,确切地说,就是多到田间去,多与农民和基层的农技人员交流,从大地上、从农民群众的需求中找到我们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切入点。”总结多年的科研经历,这是刘忠宽最大的心得。

17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沧州苜蓿生长的每个角落,了解各农区生产现状,总结农民丰产经验,并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了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他手机里存的号码,大多都是农民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给他打电话咨询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若是电话里解决不了,他就第一时间赶过去,查询根源、解决问题。

前些年的一天深夜,黄骅市旧城镇的苜蓿种植大户刘向明给刘忠宽打电话求救:“我的苜蓿地出现了大面积死苗,但始终找不到原因……”

让与刘忠宽仅有几次面缘的刘向明没想到的是,刚过半个多小时,就接到了刘忠宽“已到田地”的电话。当他赶到自家苜蓿地里时,刘忠宽正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查看死苗。

“真没想到刘博士连夜赶了过来。”刘向明回忆起那晚的事,眼睛里仍是满满的感动,“由于当晚光线不好,刘博士没找到病根。第二天刚放亮,就又来到了田里,通过仔细查验,终于找到了原因——邻居家玉米地打除草剂飘过来所致。”在刘忠宽的指导下,刘向明紧急采取了补救措施,挽回了100多万元的损失。

这种事情在刘忠宽的日常工作中举不胜举。他常说:“农民种点苜蓿不容易,出现一点问题,影响的不仅是收成,还有数不尽的心血。”每当遇到暴雨、干旱等突发的极端天气,或出现大面积病虫害时,刘忠宽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受灾地,为受灾种植户出谋划策,尽可能减少种植户和企业的损失。“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数据的归纳总结,以便科研更加贴近百姓需要。”刘忠宽笑着说。

心中有民,让刘忠宽深知农民需要什么,苜蓿产业发展亟待解决什么。

高水分苜蓿青贮技术,旨在解决苜蓿收获储藏过程中,水分过多或过少而导致营养损失大、品质差的问题。“沧州的苜蓿种植户和企业大多都是靠自然晾晒,根据个人经验再储存。储存过程的随意性,是制约沧州苜蓿品质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刘忠宽介绍道,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沧州的苜蓿品质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刘忠宽查阅了大量资料,却发现这依然是空白。但刘忠宽没有放弃,而是更坚定了信心。这座“山”,必须要翻过去,而且要尽快翻过去,几十万亩的苜蓿、成百上千的农户,等不起。

没有技术依托,他就带着团队自我攻坚;没有资金支持,他就先行垫付资金;没有模拟生产设施,他就筹钱建造五个青贮水泥窖。

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试验田,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验室,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家和农田,刘忠宽把时间分成三份使用。整天就是在和时间赛跑,乐此不疲。为此,他放弃了数不清的双休日、节假日。

经过无数次尝试,高水分苜蓿青贮技术中,“控水”“调糖”“促菌”三大难题最终被一一攻破,而时间年轮已悄悄转动了10圈。

从质疑到震惊,再到喜悦,一时间,整个牧草研究领域的专家沸腾了,这项技术迅速成了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主推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农户反映较多的产量退化问题,他历时四年,研究出了退化苜蓿切根复壮技术,苜蓿产量平均增产超40%;针对盐碱地返盐碱导致出苗率降低,他研究出了苜蓿沟播技术,出苗率提高了80%;针对沧州的饲草相关机械设备保有量不断增长现状,他研究出了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使苜蓿的营养价值和商品性得到大幅提升,今年在全省推广;针对农户打捆品相不高或过程极易造成霉变等问题,他正在加紧攻关高水分苜蓿甘草打捆技术,技术应用后,将大幅提升苜蓿的交易价格……

筑梦、逐梦、圆梦,越来越多的“苜蓿梦”,在刘忠宽的不懈探索中得以实现。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山区创业一等奖;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3项、河北省地方标准9项;授权专利9件……面对这些荣誉和成绩,刘忠宽更看重的是百姓丰收的喜悦。

“农业科研说到底就是为农、强农。每当接到农户丰收报喜的电话时,那种由内而发的喜悦,让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说着,刘忠宽嘴角泛起了笑容,眼神却充满了坚定。

为企业农户发展牵线搭桥的“红娘”

——他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倡导企业和农户走出去,对标先进地区、对接科研成果,为企业腾飞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引擎”

黄骅市丰茂盛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级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草产品研发示范基地,主营业务是苜蓿等牧草的种植、收储及加工。

谈到公司的发展历程,总经理高立强特别感谢刘忠宽的技术支持。他说:“公司前身仅是一个注册资金几万元的合作社,受种草理念陈旧、苜蓿品种老化、栽培技术粗放等问题制约,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得不到保障,经营风险很高。自2009年与刘博士开展合作以来,通过共建苜蓿生产示范基地和引进成熟的科研成果,品种和技术都有了保障,各类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现在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并被认定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丰茂盛园公司的高质量跨越发展,只是刘忠宽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一个缩影。“科研成果只有得到生产应用,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沧州试验站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主导科研思路。”刘忠宽介绍,在积极推广试验站现有科研成果的同时,他还经常组织农户与企业走出去,通过考察、观摩牧草发展先进地区和参加国内重大牧草学术研讨会、展销会、博览会,共同推进盐碱地上牧草产业发展,既加快了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化进程,又为企业腾飞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引擎”。

今年4月18日,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在重庆举行,刘忠宽带着苜蓿企业参展。本是抱着开阔视野、对接先进的学习态度去的,却意外成了展会上的一匹“黑马”,三天时间里,到展厅考察交流的知名企业和牧草领域专家络绎不绝,当场就有50多个项目签约,“黄骅苜蓿”“沧州苜蓿”成了沧州对外交流的新名片。

企业与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的“邂逅”与“触电”,得益于刘忠宽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得益于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走出去对标先进、对接科研转化的长远眼光。类似的“邂逅”与“触电”,在黄骅乃至沧州大地也正高频率发生着。

君乐宝、蒙牛等知名奶企,与沧州多家苜蓿种植企业签约合作协议;林江农场等农业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黄骅、沧州;新型苜蓿宠物饲料,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大放光彩……

“刘博士就如同为企业和农户发展牵线搭桥的‘红娘’。在他的推动下,黄骅市的苜蓿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8.6万亩,产量达到14.8万吨,整个苜蓿产业产值已突破4亿元大关。”黄骅市农业局饲草站站长于合兴谈起几年间苜蓿产业发展,对刘忠宽的贡献大加称赞。他说,当下,刘博士又根据产量水平、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和种植结构,对苜蓿生产区域进行了分区,通过明确问题、制定目标、优化技术,确保整体推进。“黄骅苜蓿产业未来大有可为,刘博士也必将在功绩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于合兴说道。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这是基层一线科研工作者的黄金期,更需要我们耐下性子坚持,静下心来打实基础,守得住寂寞。”刘忠宽说,接下来,他将继续瞄准苜蓿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行业“卡脖子”技术,推动沧州苜蓿产业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他还将持续攻关盐碱地改良利用,努力让盐碱地结出更多“梦想之果”,让曾经靠天吃饭的百姓过得越来越富足。

2021-12-16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3906.html 1 他像一棵苜蓿,扎根沧州17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