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1年12月17日
第06版:06

两代追光人——写在宁都起义90周年之际

吴相艳

“从1952年到1958年,加入共青团的那几年,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共青团的时光,那时候听共青团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讲话,特别振奋,生命充满了力量……”

91岁高龄,目光澄澈,思维敏捷,沉静优雅……透过玻璃窗,阳光将一束明媚投在季平龄老人脸上,温婉、祥和、睿智、高贵,形成一束更耀眼的光源,映得整个房间瞬间通亮。

近一个世纪的光阴熔铸了多少悲欣,全部从容悦纳,独把在组织的生活视为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原来,我们历毕生苦难、万千追寻,不过都是在追光的路上,寻找那份摇曳的温暖。只是,季平龄用91年的风尘润泽得光芒温润如玉,而她的父亲季振同仅用33岁的青春之光,就在暗夜中扯开了一道闪电,照亮了一段历史,惊艳了万里山河。

尘封的历史在触摸中陡然有了温度,莹莹泪光中,那个俊逸的追光青年翩翩而来——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1919年5月4日,古老的北京城因为一群热血青年瞬间沸腾。裹挟在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中,激昂的口号声声入耳,慷慨激昂的演说振奋人心,季振同内心的青春之火被迅速点燃——生命不只是为谋生而来!这个从没落地主家庭走来的18岁青年,自幼饱读诗书,那一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与青春激情、时代旋律,形成一束光,燃烧出强烈渴望——国难当头,大丈夫唯投军报国,夫复何求!

从此戎装策马,百炼终成传奇。

从冯玉祥“模范军”的一名普通学兵,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员,到追随冯玉祥左右;从班长、排长、团长,到旅长、师长,脸上的稚气渐渐褪去,年轻军官的风采熠熠生辉。

他活泼好动,风神潇洒,是所在团篮球、足球队队长,是让苏联顾问惊叹“了不起,这样的马术不多见”的马术表演高手。

他待人热情,尚侠好义。兄弟朋友有难处,他慷慨解囊,豪爽相待,以致俸禄捉襟见肘,时常向老家求周济。

他勇猛善战,更注重文化学习,不仅自己广泛读书、组织营以上干部读书,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读书之便,就把妻子、姐妹送进学校,促其进步。

时光穿梭百年,今天当问及季平龄老人保持如此好的精神状态秘笈时,季老响亮地回答了一句话:“是知识的力量!”血脉流淌,生命传承,若论知识的力量于生命力的影响,季振同父女的生命样态也许是最好的回答。

知识让心路越走越敞亮,让信仰之树悄然生长。

十年历练,季振同追随冯玉祥的脚步参与北京政变、五原誓师、慷慨北伐、军阀混战……他不知道光明在哪里,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初那个懵懂的追光少年披一腔血胆,已铸一身锋芒。

征战中,他阅读了共产主义,接触到了共产党人刘伯坚,这在他的内心注入一股清流,只待瀚海成波。

1931年12月14日,是个该被每一个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宁都起义的枪声惊醒了黎明,1.7万人弃暗投明,给乱局中的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足可惊天地、泣鬼神,足可创历史、启未来。迎着曙光,队伍浩浩荡荡跨过汤汤梅江河,董振堂走在队伍之前,季振同守护在后,向着中国革命之光阔步而来。

日月可鉴,扯下国民党的帽徽、胸章,撕毁青天白日旗的那一刻,我的英雄偶像季振同一定光芒四射。十年追寻,一夕壮举,让这个追光青年屹立成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

起义过程出人意料地顺利,但有个波折不得不说。原本定于13日举行的起义在季振同的坚持下推迟一天,只因获悉给26路军的军饷即将到达,他们要让起义壮举锦上添花,要让战士们带着丰厚的战略物资走向新生。如此秘密的行动,每推迟一分钟,都面临着败露的危险,何况整整一天!今天,当我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翻看史册中这轻轻的一笔,依然无法体会该拥有怎样的笃定、自信与雄才伟略,才敢如此决策;也笃信在成败即生死的紧张空气中,那些谈笑间的风雅与运筹帷幄,哪一步不是步步惊心。

也许,心既向光,生死都是笑谈。

“我的父亲,是个特别幽默的人。”当我沉浸于对英雄壮举的遐想时,季平龄老人目光柔和,娓娓而谈,恰恰表现出对一个生活中平凡父亲的深情追念。

“有一天晚上,我父亲送我母亲回家,突然对我母亲说让她自己回去,他要回驻地办公。我母亲是个敦厚的人,就一个人走了很长一段夜路,在进家门口的那一刻,突然我父亲在身后大喊一声:‘我送你到家啦!’”

“就知道,我父亲怎么会扔下我母亲一个人走呢……”

言语间流淌的幸福,荡漾成老人脸上的微光。我几乎忘了,他是英雄,有血性、有风骨;也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有情有爱,也会儿女情长。

目有泪光,眼角含笑,恍惚间总是把父女俩的故事叠加成波。也许季平龄老人遗传了父亲太多品格志趣,她的温婉与优雅,发生着神奇的力量,让我的心如潺潺清流,在光影下丰沛而安静。这个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才生,安安静静做了一辈子中学老师,在时代风暴中低调得像一滴水,将万千艰辛折叠成一叶扁舟,悲欣自渡。

临别时,老人坚持给我们一行八人每人剥了一个香蕉。我承认,这是我迄今吃过的最甜的香蕉;我也不敢忘却,这份岁月静好中的甜蜜,是因为有多少伟大的父亲将苦难踩在脚下,将福泽留给后人。

而今,季振同烈士旧居静静矗立在沧县狼儿口村。90年的光阴漫过,曾经的英武少年音容犹在,向家乡无声讲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季平龄老人将季振同的烈士证书捐献给旧居珍藏,她说,父亲是为国家而死,父亲的一切都属于国家。

一生家国情,两代追光人,他们最终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2021-12-17 吴相艳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3979.html 1 两代追光人——写在宁都起义90周年之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