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英雄的足迹”丛书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热血军魂赵博生》讲述了赵博生壮烈的一生。毛泽东评价赵博生为“坚决革命的同志”。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国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赵博生为其中之一。
1931年12月14日,爆发了宁都起义,建制近两万名官兵的国民党26路军全部起义投奔红军。此时距“九一八事变”发生不到三个月,蒋介石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对红军进行“围剿”。宁都起义对广大中华儿女抗日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并且坚定了军民“国民党必败、红军必胜”的信心,赵博生在这次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赵博生的一生。通过呈现人物成长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矛盾、主人公的心理建设和信念培养,拉近了英雄与读者的距离,使英雄走进了读者心中,使那段历史在直击人心中激发读者思考。
赵博生出生于清朝末期的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读书出人头地的他,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中清醒。他意识到四书五经改变不了父母等老实农民受压迫的境遇。他弃文从武,从传统私塾转向新式学校,在完成中国传统教育向西方现代教育艰难的转变后,他加入军阀。杰出的军事才能与卓越的领导才干并没有让他在军阀混战中施展抱负,他在转战军阀的过程中,意识到只靠武力救不了中国。在迷茫之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冯玉祥的“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主张给他带来了希望。尤其在冯玉祥接受共产党的帮助五原誓师后,他的心时时刻刻被鼓舞着,他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信心。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失败了。不甘心失败的赵博生,甚至拉了一支队伍,成立“三民主义救国军”。然而,只有主义没有信仰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经历了多种冲突、多次转变和多次失败后,赵博生开始反思,怎么才能救中国?这是一个爱国青年的反思,也是一个时代的反思,可以说赵博生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有志青年的思考,代表了中国的一个历史阶段的尝试与探索。这时,“共产主义”在书中自然切入,用主人公的经历说明爱国青年需要共产主义,广大官兵需要共产主义,中国人民需要共产主义,中华民族需要共产主义。这样小角度的切入,生动地解释了“共产主义为什么能”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情节跌宕起伏,部分篇章堪比时下流行的谍战剧。赵博生作为国民党高官如何与共产党联系?如何与共产党接头人员取得相互信任?如何传递共产党高层声音?又如何策划宁都起义?“找党”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赵博生多次找党而不得,最苦闷的时候,“潜伏”在他身边的共产党隐隐约约出现了。接头成功后,情报的传递成了安插在国民党26路军中共产党的主要任务。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安插在26路军中的特别支部的生死成为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是就地撤离还是原地待命?读者的心跳跟着作者的节奏时紧时缓。千钧一发之际,赵博生沉着冷静地处理了即将来临的灾难——用国民党口吻回电,稳住敌人,火速发动起义。宁都起义终于成功了!赵博生等人率近两万名国民党官兵加入红军,被任命为红军第5军团参谋长。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他带队钳制三倍于己的敌人,阵地守住了,他却中弹牺牲,用36岁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为了更好地搜集材料,挖掘素材,作者讴阳北方实地走访了英雄故里黄骅、保定军官学校、江西赣州与宁都等地,查阅了大量资料。作品中处处可见作者“寻找”的痕迹,英雄的事迹,经过作者的艺术化处理,更加生动;英雄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更加丰满。这可使读者设身处地感受英雄的平凡与伟大、信仰与真情。在令人泪目、直击人心的阅读中,读者可感同身受英雄的经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