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沧州市中宇小学扎染社团,映入眼帘的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一块普通的白布,在他们手中经过浸湿、绑扎、染色、晾晒和熨烫,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件色彩斑斓、精美实用的扎染作品。
色彩相间的图案,晕染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捆扎与染色,带来的是惊喜与温暖。自2014年至今,沧州市中宇小学通过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和主题展示,让扎染这一古老的艺术穿越历史长河,与学生们“不期而遇”,将传承的种子悄然植入孩子的心田。
体验“拆盲盒”的惊喜
对于中宇小学美术教师于淼来说,走上讲台的7年,也是她与扎染结缘、与孩子们携手探索这一非遗技艺的7年。
2014年,初入职的于淼从美术课本中的蜡染课程受到启发,开始关注并学习扎染技艺。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将织物在染色时绑扎起来使之不能均匀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于淼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反复实践,还到北京古北水镇的染坊中去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扎染的工序。
在学校的支持下,于淼将扎染带到了美术课堂。她为学生们讲解这一非遗项目的历史和特点,带他们一起动手实践。浸湿、绑扎、染色,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操作着,那份认真与专注令人不忍打扰。
为了挑选最适合做扎染的布料,从纱布到棉布,再到手绢、笼屉布……于淼和孩子们把能搜罗到的布料统统试了一个遍;8小时、10小时、12小时,他们反复试验,只为找到最佳染色时间。
扎染的神奇之处,在于你永远无法预知自己的作品会以怎样独特的形态呈现出来。因此,每一次打开染布时,孩子们都像“拆盲盒”一样,充满好奇与期待。当一幅幅精美别致的扎染作品展现于眼前时,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发出了覆盖小学6年的扎染校本课程,自编教材,分层教学。低年级重在了解扎染技艺的历史和工序,欣赏作品,进行简单的体验和操作。高年级重在动手实践,将继承和创新融入扎染作品创作中。
如今,中宇小学的孩子们更是把感恩与爱意凝结在了扎染之中。他们精心制作T恤、围巾,送给关心和爱护自己的老师和亲人。校长刘淑敏至今还珍藏着曾经的毕业生亲手制作的扎染抱枕。
“皮小子”爱上非遗
在孩子们对扎染有了初步了解之后,2018年,学校优中选优,组建起了扎染社团。
在于淼和崔雪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扎染社团的成员们以针为笔,通过缝制将花纹固定于布上,然后再进行染色,从而让扎染的布呈现出相应的设计图案。
他们不仅设计制作了多彩的桌布、新颖美观的窗帘,而且将扎染出的布裁剪后粘贴在旧纸箱、发卡上,做出了实用的收纳盒、笔筒、发饰。
在这个女生云集的社团里,还有一个“小男子汉”,刚开始他是被于淼硬拉进来的,可如今赶都赶不走了。
这个男孩儿曾是个出了名的“皮小子”,他在美术课上调皮捣乱,被于淼拉到社团里“磨性子”。第一次他依然我行我素,躲在角落里啥也不参与;第二次看到大家忙碌,他也好奇地凑了上去,刚要伸手,却被于淼拦住了:“这次只能看,要想动手操作,就看你下节美术课的表现喽。”
很快,就又到了于淼的美术课,这一次男孩儿没有捣乱,安安静静地上完了整节课。于是,于淼也爽快地兑现承诺,在社团活动时,手把手地教他扎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男孩儿惊叹不已,成就感爆棚。
一次、两次、三次……这个社团中唯一的男成员,愈发痴迷于扎染。这份专注与执着,也逐渐改变着他的学习状态,上课认真了,听讲专心了,学习态度也端正了。
为了表达谢意,男孩儿特意扎染了一条围巾送给于淼。于淼戴上围巾,摆出个美美的Pose,两人相视而笑,留下了一张温馨的合影。
“布里生花”展“青槐·情怀”
在中宇小学的校园中,挺立着两棵高大的古槐树,它们的树龄都已超过了60年。
由这两棵与孩子们朝夕相伴的古槐树延伸开来,学校围绕“青槐·情怀”,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课程,带学生们一起探寻家乡之根、运河之根和传统文化之根。
2019年,中宇小学带着“青槐·情怀”主题课程,远赴宁夏,参加“山河稚子”万物启蒙第二届学术峰会暨大地风物课程艺术展。在中宇小学展区,上空悬挂着色彩柔和的扎染纸伞,展示台上铺着蓝白相间的扎染桌布,孩子们还通过扎染的手法,将老槐树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布上,成了现场展示中的“点睛之笔”。
同年,中宇小学的扎染作品又登上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叽叽嚓嚓的寂静——当代儿童艺术主题展”。师生们将传统扎染与现代手工技艺相结合,呈现出了京杭大运河的动态之美。
当孩子与扎染相遇,即使是单纯的白布,也会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校长刘淑敏告诉记者,未来,中宇小学还会不断完善扎染校本课程体系,“非遗来源于生活,希望孩子们在学校掌握扎染技艺之后,能把它带回家与父母分享,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让非遗回归生活,让传承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