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交错的老街旧巷、古老的漕运码头,蕴含着吴桥的历史文化,也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吴桥县城所在地桑园镇,过去有许多老街,承载着不知多少吴桥人的情感和记忆。
旧城街巷烟火浓
锅店街,东起南门里大街,经老皮革厂北大门,西至运河岸。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泊镇附近会翻砂铸造工艺的交河人王树申、王树公和陈某,与老乡联系后来到桑园南街,三家共同出资,在孙家坟西侧,买了百亩空地,盖起厂房。东西两头铸造,中间姓陈的垒起土窑烧盘、碗。因土质不行,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就改从外地进货,批发零售。因此,这里一度叫碗店街。
王树申在街西头道南,太平街出口处,铸铁锅和小铁件;向东100多米,有条南北向的小街穿过锅店街,交叉口西南角,王树公在此专铸铁锅和犁铧。两家都干得红红火火,蔚成规模。因此,人们统称这条街为锅店街。
小集街,东起南场院,经原草编厂,西至顺河街。
桑园自古赶大集的时间是逢五排十,但有时,中间还加个小集,就是二和七,就在这条街上赶,故称小集街。这条街卖水果的多,平时比较繁华,街上“千义公”糕点、“东发河”水果糖、“福庆成”洋布、“进峰”酱园的酱菜都很出名。还有两家章丘人办的私营药铺,经营中药,后又有人新建西药铺。
当铺街,在县武装部。曾经,大财主吴家在这里有一家当铺,往东到原县公安局这200来米长的街,叫当铺街。北面,有北极庙,供奉着二郎神、雷公电母。庙前有一尊石狮,都称其为“九头狮”。传说原来这里是运河东岸,河里的船只在此停靠,习惯把绳拴在狮脖。久了,狮脖也变细了。
运河冲出一条街
太平街,南起锅店街西头,北至当铺街。凡打仗斗殴者,乞丐、拉破头的都要躲避,不许到此。百姓们在这见面,互相祝福,讲好话、说良言。
顺河街,南起小集街,北至当铺街,在太平街西侧50米。这里紧靠运河码头,各类船舶聚集于此,船工们上岸来歇息,吃饭、购物。南头有卢其州开的“福兴诚”杂货铺,规模较大,生意兴隆。为防不测,店里备有手枪。传说卢其州的奶奶枪法准,会持双枪开火。有一天深夜,土匪来抢劫,她用双枪打退了土匪,吓得再不敢来袭扰。此事传为佳话。
菜市街,南起运河岸,北至当铺街西(鞭炮市)。有人问,前边的顺河街就是沿河边的街,怎么又出来一个菜市街?对,顺河街早就有,菜市街是后来才有的。
当铺街西向南走200多米,往东南方向拐弯处,当年是山药市,也叫南炮台。山药市有“斗行”,字号叫“鸿雨顺”,收了粮食后,装船运走。它的后身便是粮食市。这里往北、往西全是后来运河西移、拓宽出来的一块宝地,东西有五六十米宽。现在的河堤正是运河的西岸。
当年,河水的冲击力比较大,当河岸被水浸透后,就会有一大片突然倾泻下来,“呼隆隆”声响特别大,附近百米左右的人都能听得见。
运河东岸,车水马龙,人行不断,上岸下岸,装船卸船,纤夫拉纤,土实地硬,水冲困难。而河西岸,可能土质松软,经不住水流不断冲击,经常坍塌,才使得河道西移。菜市街就是运河冲出来的一条街,人们在这盖了民宅,开了多家小吃部、日用杂货店,因为运河西种菜的多,过了河就可以在这条街上卖,逐渐形成了菜市街。
储盐售盐一条龙
川店街,西起运河岸,东至估衣市街,长约200米。这是一条古老的街,地势西高东低、东宽西窄,人称“龙街”。东头左右各有一水湾,像龙眼,往西,两侧有不少胡同,像龙爪,龙尾则在运河。
百姓们都说这条街是富人街,居住的能人、富人多。南侧是孙家开了几百年的洗澡堂子,1985年底才停业。现在成了西街小广场。
估衣市街,南起当铺街(旧回民饭店),北至光明街,长百米。是上世纪60年代从运河东30米原估衣市街迁过来的。每逢大集,街上满是估衣,衣、帽、鞋、靴,花样多种,应有尽有,价格便宜。
盐店街,南起南双合,经北双合,到扬水站(现在的机磨房道南)。北双合北,离第七南桥200米,岸边有个摆渡口,是北双合家建的,俗称北渡口,经常有船停泊卸盐。岸下50米,有条南北街。在这,官府建有储盐的大盐仓,并开有几家批发、零售盐的商店。那时叫“官盐”,管控严格。官府在运河设立盐卡,称“柘园巡卡”。盐店的位置正好在南双合、北双合的门前。
正因这条街,储盐、售盐形成一条龙,故称盐店街。
沿河街,南起当铺街(鞭炮市),北至南双合西的张家坝(北炮台),从运河堤到东边50米的胡同,统称沿河街,也叫干粉市街。逢集日,粉条、粉皮摆满半条街。
东边的胡同是正式的沿河街,是太平街与顺河街的中心点,这里是原来的估衣市。当时,穷人多,没新衣穿,有的就前来买旧衣服。天津的一些估衣贩子常来卖货,吆喝声声,满口津腔,现在居住在这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仍记忆忧新。这个估衣市,后来挪到往东200米外的回民饭店街口。两处中间只有一条南北相通、还是拐弯的短胡同。胡同内原有一块明朝永乐年间的碑碣,上面刻着“山东济南府德州卫柘园镇第九屯”,见证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