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宝梅 本报通讯员 田志锋 张 迪 王石玉 张志宇 吕云霞
千帆过尽,繁华已至。即将过去的2021年,泊头市上下团结一心、振奋精神,苦干实干、狠抓落实,以引擎带动,书写出新的泊头速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产业项目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文体教育及民生工程等多项工作,再创辉煌。
在沧州市深入开展“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干大行动的背景下,泊头市以“学优提树”(学党史、优作风、提效能、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围绕实现“三大定位”、打造“六个新城”奋斗目标,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呈现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事业有效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城市更靓丽
冬日的泊头城区,暖阳和煦,水光潋滟。沿着运河堤顶路前行,美丽的运河景观带和运河生态公园依次映入眼帘,码头栈道、广场雕塑、桥梁座椅……花木虽已凋零,却仍可想象夏日的茂盛和斑斓。
长达4.4公里的北环水系,与大运河生态公园相连相通,漕运、汉儒、健身、梨乡、铸造5个主题文化园点缀镶嵌,辅以亭廊、景架、观景广场、亲水平台,既有文化底蕴,又具生态休闲功能,成为泊头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泊头坚持高位谋划、高频调度、高效推动,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下大力气,打造出具有泊头特色的“运河风貌示范带、人文景观示范带、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党建引领示范带”。
首先是高水平规划。紧密对接国家、河北省、沧州市上位规划,聘请中规院等知名单位,编制了大运河核心监控区控制性详规、全域旅游规划,优化完善了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有效保证了全域36.3公里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其次是大力度建设。投资8.5亿元,完成大运河清淤、堤顶路全线贯通以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对沿线村庄面貌进行整体打造,“大运河·十里香”工业旅游景区初具规模,北环水系公园、尹庄贡梨小镇等一大批节点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并成功承办沧州旅发大会泊头分会场活动。
做好运河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泊头还挖掘运河两岸文化。加快清真寺、“七十二连窑”等沿岸文物、历史遗迹修复保护工程,对大运河明代沉船和宋代古墓遗址进行保护性挖掘。同时,坚持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动文农旅深度融合,打造出齐桥鸭梨、营子桑椹、王武牡丹园等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加快构建集康养、观光、民宿为一体的“快旅慢游”新业态。
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齐头并进,泊头城市建设和管理也是硕果累累。一年来,泊头坚持以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智慧城市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基础设施和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城市环境容貌提档升级,整治污水乱排、牌匾乱设、道路乱挖,建设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试点,改造提升公厕,对背街小巷提升改造等。这些整治和提升,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更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和容貌,深得民心。
乡村振兴带动乡村宜居农民富足
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不仅方便干净,还有专业车辆上门清理粪污,出现问题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报修……泊头市洼里王镇缴桥村235户村民,在这个冬日体会到了厕所改造带来的便捷和温暖。不仅如此,村里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了清理,出门有游园,休闲有广场,健身有设备,村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缴桥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成为泊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农村厕所改造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点内容,泊头不断深入推进厕所改造,采取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推进的方式,将农村旱厕改为三格式水冲厕所。全年共投资3920万元完成农村改厕3.1万座,并建成沧州市唯一的农村改厕智能化管护平台,实现了“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管理和资源无害化、生态化利用。
泊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不仅推进“厕所革命”,还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建设游园、果园和菜园,基本实现了村庄由“清拆”向“提升”的转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泊头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的高质高效在梨和桑椹产业发展上成效显著。作为鸭梨之乡,不断深入推进梨产业发展,在培育引进新品种、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邀请省、沧州市专家,召开“做强梨果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研讨会,对梨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其中,金马驹村“一村一品”示范带动工程被评为2021年度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十大典型案例。而桑椹产业近年也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桑椹产品加工、采摘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年产值约8000万元。
同时,大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重保障制度,实现贫困人口参保全员覆盖。积极开展“百企帮千户”活动,实现“企业包联”“企业帮扶”全覆盖;大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产业提档升级助推经济发展
泊头亚奇铸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忙碌生产,自动化流水线上,一批批箱体、水泵及液压机的零部件下线。最近,亚奇铸业与瑞士一家知名上市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的大型物流设备零部件已进入后期研发,企业从此又增加一个新的行业。
作为泊头铸造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亚奇铸业近年不断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带动整个行业向现代、高端、绿色转变。这种通过科技创新谋求企业自身发展的思路,成为泊头铸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沧州市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加快促进创新融合,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围绕“学优提树”主题实践活动,泊头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路径”,全年实施技改项目207个,1至11月完成投资81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6.88亿元。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泊头还加强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达75家。在省科技跃升行动中,泊头市也由B类跃升为A类,是今年沧州市唯一一个。
一年来,泊头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紧盯主要经济指标,促招商、抓项目、扩投资,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前三季度,泊头市生产总值完成206亿元,增长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1982元、14781元。1至11月,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8.48亿元,增长7.5%。
在企业转型升级的的基础上,泊头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牛鼻子”,全年实施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40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6个。1至11月,1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3亿元。相关工作人员先后赴天津、廊坊等地开展招商活动,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8个,计划总投资91.8亿元。
泊头还把开发区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围绕建设“千亿级开发区”目标,总占地619亩的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产业提升3个功能园区加快建设,入驻项目20个、总投资56.3亿元。同时,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助力企业发展的“硬实力”,县级领导带头包联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企业发展破解难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落实减税降费等,为企业提供了最佳的营商环境。
民生保障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冬日严寒,泊头城区不少居民的心里却暖意融融。在一些老旧小区,寒冬来临前,供水部门工作人员就到达现场,给楼道门窗加装了塑料布,楼道内的供水管做了保温处理,表井内也填放了保温棉,表井口加盖了塑料布等。这些操作,让老旧小区供水设施得到进一步保温,确保了居民用水安全。
这是泊头住建部门为保障群众用水安全所做的基础工作。就是这一小小的举措,为居民解决了冬天因管道受冻而不能正常用水的困难。
民生面前无小事。在“学优提树”主题实践活动带动下,泊头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年来,泊头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落实了10件民生实事,实施了15项民生工程。西环水厂改扩建工程,实现泊头市区供水地表水全覆盖;新增供热入网面积,让更多居民享受集中供热服务;新建一批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点,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
在社会事业方面,城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实验小学、交河中学等新改建项目进展顺利;基层公共医疗惠民工程进一步落实,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到90%以上,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均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孤儿、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同时,积极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做好生态治理,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截至11月底,全市PM_2.5浓度同比下降13.46%,优良天数达到238天,同比增加21天,群众看到了更多的蓝天白云。
教育体育工作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泊头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新建堤口王小学、永安小学,对实验小学、张庄子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改扩建,对多所中小学的厕所进行改造。这些项目和工程,改善了校舍面貌和设施设备,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环境。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质量节节攀高,各个层面捷报频传。2021年高考,泊头市一中一本上线人数达1173人,再创新高。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泊头市中小学开展足球进校园、冰雪运动进校园等活动,孩子们掌握了更多体育技能,生活丰富多彩。群众体育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先后举办职工乒乓球赛、“十里香”羽毛球赛等多项赛事,全民健身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