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猛
和面、擀皮、调馅儿、包饺子……12月21日,冬至,在青县曹寺乡后洼村刚开业的孝老食堂,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彦带领志愿者们,正忙活着为村里的独居老人准备午餐。不一会儿饺子就出锅了,他把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就餐的老人们面前,陪着老人们一边吃饺子一边唠家常……73岁的王大娘说:“小王书记把照顾我们当成自己家事,我们的儿女都不在身边,有个头疼脑热的,他总是忙里忙外地伺候我们,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70后”的王洪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后洼人,2014年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从那时开始,他就立下了一个志向:要一心为村民谋福利,带领乡亲致富,绝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要想富,先修路。王洪彦决定先从改造街道入手。村“两委”根据本村特点,制定了改造村容村貌、建设美丽老区的五年和十年规划。当一张大型规划图张贴在村委会时,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说干就干,跑资金,入户做工作,推土机开过来了,工程队干起来了,后洼也动起来了。几年间,后洼共硬化路面4万多平方米、安装路灯80盏、栽种美化树4000余棵……道平了,灯亮了,不管出村下地还是下雨下雪,都不用再发愁了。
探索适合后洼脱贫致富的道路,一直是王洪彦和村“两委”班子思考的头等大事。地势低洼,是困扰后洼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劣势。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在黑龙港河上修建4座扬水站,使300亩大田能够得到管灌。2017年,与邻近的村子共同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硬化了所有田间主道,对1万多米田间排水沟进行了清淤和加固,彻底解决了大田排涝的历史难题。为带动村民科学种植养殖,王洪彦还兴建了村民参股的新型合作社——硒旺家庭农场,种植蔬菜大棚、试验林下散养,让大伙儿的口袋慢慢鼓了起来。
对于特困群众,则因户施策,除了“授之以鱼”解决眼前困难外,还“授之以渔”寻求长远出路。村民王振龙身患重病,依靠种菜和在合作社打工维持全家4口人的生活。多年来,在享受扶贫政策外,没少得到后洼村“两委”的帮扶。两年前,他因看病耽误了卖菜,王洪彦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朋友和销售商,短短几天时间,1.5万公斤白菜就全部卖完。疫情期间,眼看窖里的5000余公斤红薯卖不动了,王洪彦又发动社会各界朋友,通过网络销售、团购等方式,齐心合力帮他化解滞销危机。
在带领全村人致富的同时,王洪彦没有忘记后洼村是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堡垒。为了赓续这份宝贵的红色精神血脉,他提出了“打造红色乡村、挖掘红色文化”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和村民的支持。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