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
第05版:05

如果信仰 有颜色

红 红

“致敬百年党龄夫妻”活动现场

沧州日报读书会红色文化进社区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句话今年不知感动了多少国人。在建党百年之际,更显深情而坚定。

建党百年,红色百年。2021,注定是一个“红色年”。

回首一年来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大多以红色为主题:“献礼建党百年 记录百名先锋”“辉煌百年 沧州第一”“寻访老兵 致敬英雄”“致敬百年党龄夫妻”“为烈士寻找亲人”“寻访挖掘沧州籍中共早期党员郝克勤、莫子镇”等等,无一不是在讲红色故事、传红色精神、树红色信仰。

在我们关注的众多党员中,有坚持真理、上下求索的我党的先驱;有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有坚守边疆、巩固国防的戍边英雄;有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优秀干部;有兢兢业业、锐意探索的专家人才……

他们虽然党龄不同、经历不同、岗位不同,但对党的感情、对党的忠诚以及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曾为国家建设流过血、流过汗、拼过命、出过力,把最美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国家。即便退休后,也依然保持党员本色,退休不褪色,老而弥坚,乐于奉献。

一颗红心,满腔赤诚。这种简单而淳朴的情怀,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敬意满怀。

采访、记录、致敬他们,是对一个世纪以来无数共产党员伟岸身影的深情回望。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他们都在用行动努力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阅尽世纪沧桑,初心未有半点偏移,使命未有半分更改。

他们,值得我们记录和铭记;他们,值得接受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向他们致敬,也是向我们党伟大的红色精神致敬。

艰苦奋斗、奉献牺牲、开拓进取这些伟大红色精神、红色气质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然后汇聚于胸前那枚闪亮的党徽,映射出耀眼光芒。

于他们来说,信仰是内心的光,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信仰是精神支柱,比生命还重要。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宣传他们,每个人都仿佛上了一堂思政课。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当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向党员致敬,也要时刻以他们的优秀品质来要求自己、用他们的坚定信念来武装自己,让红色基因、红色精神,更加鲜亮,绽放光芒——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传承

百名先锋

百年不变的初心

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或许平凡,但信仰却坚不可摧;这些英烈的生命或许短暂,但精神光华永存。民族独立、国家强盛的奋进路上,写满了他们用血汗铸就的风采。今年,为庆祝建党百年,沧州日报推出了“献礼建党百年 记录百名先锋”大型采风活动。

生于沧州、或牺牲于沧州的先烈中,有很多人正值青春年华。赵博生36岁,季振同33岁,潘漠华32岁,邸玉栋31岁,崔兰仙27岁,常德善30岁,戴培元25岁,刘贯一、郭陆顺28岁,邸玉森、傅国光、牛文良27岁,牛文仓25岁,张隐韬24岁,而牛文常,年仅20岁……有的烈士慷慨就义,在烈火中永生;有的烈士甚至连名字也没留下。他们的生命在最好的年华里殒落,却永恒闪耀于史册,铭记于人心。

沧州历史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去而变得暗淡,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接过革命先辈的接力棒,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980年3月9日,戍边将军张仲瀚的骨灰撒在天山,部队司令部为他准备的宿舍,他一天也没住过;组织上补发的3万元工资,他先拿出2万元补交了党费,余款分赠给司机、秘书、警卫员;2000年2月23日,傣族人亲爱的“胖大爹老王”王连芳逝世,天上飘着雪花,街上挤满送行的人;2021年3月29日, 好医生范力华的骨灰撒入大海,她把一生“嫁”给了医院,献给了病人……

百年历程,百名先锋,初心不改,使命如磐。每当读到他们的故事,总会心潮涌动。好民警王红心、执法为民的任秋华、退休“再就业”心系棉农的刘春台、带领农民住上别墅自己却累垮直至去世的周恩涛、倒在麦田里的关金钟、舍身救学生的宋桂荣……

2020年1月,当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欢度新春佳节的气氛中时,疫情突然袭来,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沧州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无畏逆行,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人民群众无私的大爱。时任运河区四合社区党委书记的甄洪月带病奋战在抗疫一线;吴桥县于集镇原党委书记孟宪升连续34个日夜坚守,因劳累过度,不幸殉职……

一个个优秀代表,一桩桩感人事例。百年来,无数优秀党员前仆后继,奉献了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凛然浩歌,声声入耳,句句入心。

发现

建党先驱

那些沧州人的身影

今年5月,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条重要信息——北京大学校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83位革命烈士的英名。按照生卒年排序,可以依次看到众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党员: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张太雷……而第七位郝克勤,来自沧州。

同时,在《北大英烈》一书中,工作人员还查到了郝克勤的生平介绍:郝克勤(?-1923年),河北省沧县人,北京大学印刷厂领班工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1921年下半年入党。1921年,党的北京地委机关刊物《工人周报》曾在北大印刷厂秘密印刷。1923年3月,《工人周报》被京师军警督察机关查封,郝克勤被捕,判刑两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派到河南工作。在赴洛阳途中被当地驻军逮捕,解押开封,被判死刑,在开封南关外就义。

按照目前《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一书所述,沧州入党最早的是张申府,1920年入党;第二位是1922年入党的张隐韬。长期以来,沧州没有人知道还有一位1921年入党的沧州籍共产党先驱。无论是入党时间,还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郝克勤都应在沧州党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百年后,家乡的人们终于知道了郝克勤,并开始了一场寻找烈士的志愿行动。读者、研究者与记者一起,查找资料,多方寻访,抽丝剥茧般还原、丰富着先烈的故事。关于郝克勤的信息,透过历史风烟,一点点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寻找之路还在继续,大家将共同努力,探知更多英雄故事,丰富家乡党史内容。

莫子镇的报道也是如此。《沧州日报》推出《寻找早期共产党员莫子镇》的系列报道后,莫子镇的革命生涯及其创建的莫家场党支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吴桥县以此为契机,挖掘莫家场红色文化,建设星火驿站,将红色文化融入运河文化之中。

如今,在他的家乡安陵镇莫家场村,刚刚修建好的星火驿站石碑上,镌刻着莫子镇的革命故事,党史馆、红色文化客厅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曾经忠诚的信仰、满怀的热望、期盼的生活,已在家乡的土地上繁花盛开,这片土地赓续、传承着先驱的红色基因。而这盛世,正如他们所愿。

致敬

百年党龄夫妻

送上祝福收获感动

宁静的早晨,几声麻雀清脆的鸟鸣伴着孔祥凯老人起床了。一缕橙黄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正厅的墙上,他和老伴儿的合影愈发明亮起来。这张合影就是在今年“致敬百年党龄夫妻”活动中拍摄的。

“老伴儿唉,你看咱的日子多好,有这张照片咱得有多少回忆要说啊。同一天入党,一起战斗,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也爱党爱家幸福了一辈子。”说着,两人会心一笑,满是温馨。

的确,今年的那场由沧州日报和狮城百姓健康医院合办的“致敬百年党龄夫妻”活动,感动了太多人。欣逢党的百年华诞,这对于任何一位老党员来说,都是一件特别值得纪念和自豪的事。

此活动从策划到落地、举行颁奖典礼,不过一个月的时间。时间短,任务重,环节繁琐。接待报名,建活动群,设计奖杯,制作视频,采访典型家庭,主办、协办单位通力合作,黑白忙碌……终于圆满完成这一重头活动。

此活动共有50多对夫妻报名,在不断预热中持续升温,不少爱心企业及团体先后加入。6月20日,颁奖典礼在狮城百姓健康医院隆重举行。18对老党员夫妻,在儿孙的陪伴下,走进会场。他们中,有的已年逾九旬。寻找他们,致敬他们,并为他们送上一份祝福,我们就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共产党员,不仅是一种称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荣誉。

倾听

老兵故事

岁月不老精神永存

“娘啊,我可能回不去啦!”当孟村老兵王义清说起在朝鲜战场上泪如雨下、朝着祖国的方向磕了三个头时,采访现场所有人泪水夺眶而出。当90岁的王金荣老人观看电影《长津湖》说起当年在朝鲜战场也曾匍匐冰雪、啃着冻土豆的时候,电影院的人们都向老英雄致敬。当张洪升老人伸出冻得变形的10根脚趾时,我们想到的是,保家卫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面对枪林弹雨、视死如归的行动。

103岁的老兵孙兆士,是一位有着83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上有12处伤;子弹穿透了脚面,拖着一只血肉模糊的脚,还要冲向前线的王金荣;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赶制药品的杨楚材老人;差点让敌军飞机炸飞、丢了性命的王炳德;视军功章为今生最珍贵的东西的何宝藏老人…….每一位老人都是一部战争史,每一位老人身上都写满了家国情怀。

寻访老兵的这一年收获最多的就是感动。他们经历了腥风血雨、九死一生,甚至是一生的伤痛,可是对现在的生活,他们却又那么满足。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还活着,比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是幸运的。还有什么不满足呢!”这些老兵都已风烛残年,能够抢救性地寻访、倾听、记录他们的英勇事迹,把这份宝贵的历史永久记录在案,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老兵不老,精神永存。

记录

沧州“第一” 百年奋斗与辉煌

是谁,组建了北方地区第一支农民武装,亲手点燃了津南农民运动的烽火?是谁,第一个在沧州擎起共产主义的旗帜,年仅24岁就壮烈牺牲?是在沧州活动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张隐韬。百年后,这位革命先驱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仍在鼓舞影响着后人。而他只是沧州党史上的厚重一页。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间,建党已百年。

在这百年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带领沧州人民做出了许多开天辟地的大事,沧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浓墨重彩的时刻和事件都值得我们铭记——

刘格平,我党早期活动在津南地区的代表,在他的家乡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堤东村,建立了沧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位沧州籍共产党员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辖有河间、献县、泊头、任丘、肃宁等地的冀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平原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首个公私合营企业——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已走过百年历程;还有沧州第一所发电厂、沧州第一家民办医院……这些“第一”记录着沧州的每一次蜕变与成长,体现着在党的领导下沧州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和光辉成就。

因为这些辉煌的“第一”,我们更加了解家乡,也更加热爱家乡。

追寻

公益行动 烈士英魂归乡

河北沧州,安徽怀远。

打开中国地图,这两个地点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但因为一个人、一场战役,却画出了“同心圆”。圆心,就是73年前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沧州籍烈士们。

2019年清明节期间,《沧州日报》以安徽七旬老人年介涛为牺牲在淮海战役中的沧州籍烈士寻亲为契机,发起了“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两年来,寻亲的脚步从未停歇。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有一种精神之光却从不会黯淡。人们没有忘记这些战士,一次次地查对,一家家地寻访,一点点地印证,就这样,两年多时间,沧州日报“帮烈士寻找亲人”志愿者团队辗转海兴、南皮、吴桥、天津等多地,共帮助寻访了50多位烈士,为26名烈士找到了亲属。

寻访过程中,收获的感动比付出更多。我们感动,年介涛老人不顾70岁高龄,在冀皖两地奔波操劳;我们感动,沧州社会各界志愿者,不图回报,跟随记者走访、调研,赴外地查阅资料;我们感动,烈士亲属无怨无求,他们觉得,亲人为国牺牲,无上光荣。

我们不会忘记,张瑞海烈士的侄子说,每年过年的时候,家人都要供上大伯的牌位,出村向着淮海战场的方向,喊大伯回家过年;我们不会忘记,当12名沧州亲属赴安徽集体祭拜时,王万洪烈士的侄孙王寿伟说:“咱家是军人家庭,我也是军人出身,二爷爷您是咱们家的骄傲!”

……

让英烈的名字永远熠熠生辉,让红色基因在沧州大地上生生不息,这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讲述

读书会 红色旋律红色传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今年的沧州日报读书会几场活动中,萦绕耳边最多的旋律。无论在社区、医院、企业,还是学校,这抹红色是最耀眼、也最振奋人心的颜色。

讲红色故事,传红色精神。在建党百年这一重大时刻,沧州日报读书会确定了这样的活动主题。邀请我市党史研究者,讲述发生在沧州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战役和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历史从文字中走来,从画面中走来,从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中走来。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在战马嘶鸣、枪林弹雨的战争中,重新呈现。每一场活动,都是一堂生动的党课。

犹记得,在解放西路社区小会议室里,老退役军人、小学生、社区居民、党员代表,当听到讲解老师说到战士们冒着大雨、奋战在枪林弹雨中抗击日寇的情景时,大家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在安定医院,当大夫护士们深情地诵读《长征》组诗时,一段段激情奋进的话语,直击人心,让所有在场的人都热血澎湃、泪湿眼眶;在市实验小学,当寻访老兵的志愿者,深情讲述老兵们魂归故里的故事时,孩子激动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永远跟党走,做新时代好少年。”

每一场活动,都是红色精神的一次凝聚;每一次互动,都凝聚着大家对党的炽热感情。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品读老一辈革命家用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在一次次的精神洗礼中,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更加坚定。

2021-12-24 红 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4685.html 1 如果信仰 有颜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