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光之行,我提前做了功课。不曾谋面的东光已在我心中有了神仙般的马致远、世界遗产谢家坝、护佑一方的铁菩萨等。
到达东光,休整一夜,在朋友的陪同下,开始“粗游”东光。所谓“粗游”,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东光的美景尽量多地领略一下,不求细致。
开了门,才知道是来看大柘树。这棵大柘树位于于桥乡大生村西南500米处,主树高约9米,据介绍大柘树有600多年历史。而今,在她身边已长出了许多小的柘树来,依傍大柘树茂密地生长着。远观,整个树系犹如龙的形状。柘树的枝叶果实除了药用价值外,周围的村民视它为“神树”。逢年过节,村民都会来这里挂红布红丝,祈福求平安。
望着饱经沧桑仍枝叶繁茂的大柘树,致远公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便在脑海里萦绕、回荡。
还沉浸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想象中,车子已驶入马祠堂村。一位老人早已等候在路边,一座题为“马氏家祠”的古典院落矗立在眼前。
老人叫马秀伦,年逾七旬,马氏后裔,退休老教师。自2007年马氏家祠重建后,至今义务承担了马致远墓与马氏家祠的维护与管理。洒扫庭除,接待来访。每年都有不少外地的参观者来此,他随叫随到,并且义务地做起了讲解员。
清瘦的老人,戴一顶乳白运动帽,在祠堂门口用一口当地方言给我们讲述了马氏家族的一些事情。虽然竖着耳朵,但是许多话还是没听清楚。于是我就顺着他的指引和大体意思去理解眼前这座宗祠的根脉。
老人说,我刚看的大柘树就是马氏祖人马司道从这里带过去的。以前这里都是马家祖坟,遍布碑碣和碑亭,还有许多拴马桩,松树、柏树居多。1958年,为修运河码头桥,把树给砍掉拉去修桥了。
马氏家祠正门前右边是马致远墓,左边是马氏族人墓碑,门两旁一副对联,“两朝明宦郎尹省,三世甲科祖父孙”。相传是明朝进士庄宪祖所撰,沿用至今,体现了马致远祖孙三代高中进士,为国家效力,得到礼赞。
走出马家祠堂,回头又看了一眼马致远的坟丘。一阵儿清风吹来,仿佛看见他老人家正吟唱着“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向我们走来。
一条窄窄的胡同,车子刚好通过。胡同里稍微宽敞处有一扇紧闭的铁门,这又是哪里?来此做甚?
我正在纳闷,紧闭的铁大门开了。随着一阵犬吠,一个短发、微黑、带着围裙的中年女人出现在门口。她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来回撵着三只似大不大的狼狗。她就是这个院子的女主人——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马金芳。
穿过两栋平房,一幢钢结构的建筑映入眼帘。上方悬挂的“大运河陶文化博物馆”牌子让我豁然开朗。大运河陶文化博物馆是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花镂空陶球传承人、东光县陶得金陶球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金葆政、马金芳夫妇于2019年创建的。为了这座博物馆,多年来,金葆政夫妇购买收集了大运河沿岸和全国各地古陶器,制作各种大运河雕花陶球及陶制品。他们设立了陶球创作体验区和亲子创作区,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和雕花陶球泥塑工艺。迄今,已有1000多名中小学生来到博物馆亲身体验制陶过程,感受陶文化的魅力。
走进大运河陶文化博物馆,女主人指引着我们从左边开始参观。很简朴的展厅存放着不同年代的陶制品,主人对每件陶器都做了标签。这些琳琅满目、千奇百怪的陶制品,有真品也有仿品。类别五花八门,从日常用到陪葬用,从人物到动物,总共有2000件之多。
因为我们对陶器了解很少,所以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了。
谢家坝位于东光县连镇五街、六街交界处,南运河东岸,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经世界遗产专家论证后,将中国大运河收录为世界遗产名录。河北段共有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和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两点一线入选。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多弯道,致使险工险段众多,连镇谢家坝为险段之一,历史上洪水在此处曾多次决口。清朝末年,当时连镇乡绅谢家捐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故名谢家坝。
谢家坝为大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故称为“糯米大坝”。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柏木桩筑成。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堤坝整体稳定性好,筑成后,再没有出现决堤状况,并留存至今。
在运河水势震天的年代,谢家坝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坝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再现了中国近代在漕运水利设施中夯筑的先进工艺,同时也为研究清末的夯土技术及南运河段险工护岸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朋友引领下,我们走下大坝,双手抚摸着这段饱经风霜早已发黑的大堤,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庆幸河里没有水,才使我能零距离地紧靠着智慧的堤坝,留下难忘的印记,同时也感叹着东光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智慧。
匆匆地游览,像是让我在东光大地上寻找散落的珍珠。一颗、两颗,虽然很小,串起来却是一件让东光人骄傲的宝贝,她用独特的光芒在冀东南大地熠熠生辉。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的提升和建设,经过东光人民的不懈努力,东光文化展示带、原生态景观带、多彩全域旅游带、协同发展示范带会在不久的将来一一呈现给大家。
到那时,东光一定会更美。
到那时,我一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