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南门里东侧曾有粮食大集,因临近运河兴盛了数百年。
大集天天开市。进城交易粮食的百姓、客商络绎不绝,拥塞于道。脚行的壮汉三五成群,在斗摊旁等待雇主。卖各类吃食的小贩背筐推车而来,热气氤氲的包子、馒头、烧饼、大米饭、炖牛肉……吆喝声此起彼伏。
四乡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大集,一部分粮食消散在本地。大集西,几百步开外是运河码头。大部分粮食装船运往天津、通州等地。停靠在码头的粮船首尾相连,樯桅如林。粮食来去之间带动了船运、脚行、钱铺、酒坊、糖坊、酱醋作坊、饮食等诸多行业,养活了一方百姓。
粮食大集的繁盛,斗摊、粮栈生意的兴隆,惹人眼热了。民国初年,发生“三山夺集”的事情。
蓝青山是东南乡的大财主,广有田产,骡马成群;姚震山是大集的收税官;李春山是县里的小吏。三个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勾结在一起,要抢夺粮食大集的经营权——由蓝青山供应粮市、姚青山当集头管理斗摊与粮栈,李春山为他俩站台撑腰,从中渔利。
“三山”藏在幕后,雇佣一些地痞到粮食大集搅扰交易,殴打、恐吓外乡卖粮人。粮食大集逐渐冷清下来。地痞又来驱赶斗摊、粮栈。斗摊有官方颁发的斗帖(营业执照),是合法经营,大家咽不下这口气。
“三山夺集”如若得逞,依靠大集谋生的人家就断了活路。单是南门内外就有两三百个赶驴垛子的粮贩,去盐山、庆云一带买粮食,驮到大集出售,赚点辛苦钱养家。
自粮食大集成立之初,斗摊就有个组织,叫公益号斗行总栈,延续了几百年。总栈不经营粮食生意,处理大集与外界的纷争以及规范行业行为。斗摊每交易一斗粮食,总栈提取二厘钱的公益金。
公益斗行总栈都是些经多识广的老人,大家一商量,决定从李春山身上下手。李春山先前常来大集赊粮食,今天赊这户,明天赊那户,从不给钱。
斗摊的人去找李春山。李春山住在老当铺旁,正在家里。大家把李春山拉到街面上,责问他为什么买粮不给钱。李春山抵赖。人们上去就是一顿棍子,打得他哀声求饶。
大家再去西门外找姚震山。姚家大门紧锁,他吓跑了。
李春山因为双腿被打断,公益号斗行总栈给他400块袁大头和几袋面粉养伤。姚震山跑到外地再没回来,也不收税了。大财主蓝青山没了左膀右臂,断了夺集的念头。大集人“打伤李春山,吓跑姚震山,震慑蓝青山”,地痞也不再来搅扰交易,维护了粮食大集的稳定。
粮食大集的贩夫走卒中隐藏着武林高手。譬如成兴斗局的掌柜李庆临,过去是开镖局的,走南闯北,心怀正义。卖锅饼的马云龙看似木讷拙言、风尘满面,是武德润身的大把式。他们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人。因为有他们在,大集的人交往起来也更和气。
大集人的信条:和善亲人、以义取利。这也是粮食大集兴盛数百年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