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在吴桥县境内拐了3个弯,全长14公里。曾经的河堤,泥泞难走,垃圾遍地,私搭乱建严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来,桑园镇大运河段的几个街村党支部敢担当、勇作为,“新战场”上作表率,这其中,有3位“兵支书”冲锋在前,展现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风采。
下了手术台
带伤上“擂台”
今年刚刚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孙红旗,是桑园镇西街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抗洪救灾就有他奋战的身影。6年的部队熔炉,锻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和勇于奉献的作风。“老孙干工作,是真干实干!”村民们这样评价他。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西街墓地2000多座坟需搬迁。重担压在孙红旗身上,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支部一班人吃住在村委会,走街串户,挨家做工作,费尽了心血。
3月9日,正是迁坟最紧要的关头,孙红旗80多岁的老母亲受伤住进了医院,他白天忙着迁坟的事,晚上再去照顾老母亲,黑白连轴转。没过3天,孙红旗在巡河时不慎也摔了一跤,造成腰椎骨折,和母亲住进同一个病房。医生让他卧床静养一个月,他问大夫,有最快的法子吗?大夫告诉他,做微创手术,但风险太大,万一手术不成功,下肢可能就不能动了。孙红旗说:“我是党支部书记,迁坟、建坟、统计数目,各项工作不能出差错。我不在大伙没有主心骨,我必须亲自去!”
他立马签了手术协议。大夫叮嘱他,术后要静养40天 ,他坚持到第三天就躺不住了,咬着牙下床锻炼,第四天,打着护腰带跑到了迁坟现场。
孙红旗忘我工作的精神,身边的人都看在眼里。82岁的老党员李海彬召开家庭会议,给自己家庭成员做工作,打消思想顾虑;全街75岁以上的老党员联名,号召群众以迁坟的实际行动支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为了打造运河沿岸风景,孙红旗把自己的祖宅拿出来为群众建活动广场,如今已成为沿河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汗水浇灌成果,愿望照进现实,孙红旗十分欣慰。
因地制宜
打造网红打卡地
“身份在变,初心不变”的退伍老兵谢玉翔,曾是新疆马兰的建设者,如今担任桑园镇南街村党支部书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他带领群众,将运河南街段打造得风景如画。
桑园镇运河段,南街占比最长,岸边居民聚集,沿岸垃圾最多。施工队清垃圾、回填土方,经常干到半夜,一干就是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谢玉翔没睡过几回囫囵觉。
在立面改造中,私搭乱建的两处羊圈要拆除。“南街是回汉聚居的大街村,情况特殊,要带着感情去做工作,才能既完成拆除,又不影响团结稳定。”谢玉翔登门拜访好几次,和羊圈主人拉家常,连感情,最后征得一家人的理解,问题妥善解决,羊圈顺利拆除。
废弃的南街皮革厂,厂房破烂,垃圾遍地,因为债权复杂,一直没有改观,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谢玉翔与留守厂长真诚交流了4次,终于用真情打动了对方,一些拆建的问题迎刃而解。最令人称道的是,皮革厂南侧的水塔经过改造,成了瞭望塔,吸引了众多网友前来拍摄,都夸水塔创意十足。
成为网红打卡地的还有百亩高粱田。秋高气爽之时,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红色海洋。这是“文旅+农业”的成功案例,耐旱又抗涝的高粱丰收了,让流转土地的农民有了分红,小日子更加红火起来。
流转土地
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武警部队退伍的孙文杰,是第四屯村支部书记。在他带领下村容村貌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巨大变化,群众有目共睹。
“美丽乡村只是环境美还不够,还要有文化主题。”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后,村里除了修建村路、修缮老桥、建设污水处理站外,还在主路两侧绘制了“红船文化”主题水彩画,使“红船精神”深入人心。
这里还有多彩河滩,种植了菊花、苍术、金银花、桔梗、月季等近千亩,四季的精彩全部收纳进运河公园内。第四屯村是农业大村,村民大都以种地为生,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村庄。土地要流转,村民们心里没有底,怕受损失,不理解不支持,孙文杰把国家的政策、流转的好处掰开了揉碎了,挨家挨户去讲。今年65岁的孙金昌,身体残疾,不能干重活,2亩多地多半靠老伴儿料理。土地流转后,每亩年收入达到1200多元,两口子还在药材基地打工,种的还是自己那片地,还能领着工资,两全其美。像孙金昌这样,流转土地后又打工的村民,在第四屯村达到400多名。“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孙文杰说。
远处的军号声声,是“兵支书”们新的冲锋号角。